七十去百岁,都来三十春。
纵饶生得到,终免死无因。
密理方通理,栖真始见真。
沃洲匡阜客,几劫不迷人。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七十作》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在七十岁时,回顾自己的一生,表达了对生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如下:
七十去百岁,都来三十春。
纵饶生得到,终免死无因。
密理方通理,栖真始见真。
沃洲匡阜客,几劫不迷人。
诗意和赏析:
诗词开头的“七十去百岁,都来三十春”,揭示了诗人年事已高,但内心仍然充满活力和朝气。他用三十岁的心态去面对七十岁的年龄,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纵饶生得到,终免死无因”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他认为无论生命中经历了什么,最终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解释的。这种人生的无常和无解性在西方文化中称为“memento mori”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死亡不可预知的思考。
紧接着的两句“密理方通理,栖真始见真”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和真理的追求。他认为通过探索密理(深奥的文化和哲学知识),才能通达真理。只有在内心安静栖息,才能开始看清真相和本质。这种对智慧和灵性的追求,展示了唐代文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
最后两句“沃洲匡阜客,几劫不迷人”说明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不迷失。他比喻自己如沃洲和匡阜两个传说中的仙境,作为客人长久不迷失。这里的“不迷人”也可理解为不为外界干扰所困,不迷失自我的意思。这种对内心坚定和对世俗迷失的抵抗,再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真实的向往。
综上所述,《七十作》通过对生死、真理和自由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智慧、自由和清醒的人生图景,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启示和思考。
阿婆八十双鬓皤,屑麦为饼将奉婆。小家新妇拙烹调,不觉铛热令饼焦。高堂日晏婆停筯,小姑诃婢郎谴妇。新妇敛手前谢过,别就热铛翻一个。
杖策乘缘利有生,闻风犹得耳根清。去年俱是凝然体,存殁徒伤妄者情。灵骨不随烟共尽,真心常与月孤明。世人欲识泥洹路,问取师今第几程。
好语飞来散绮霞,清新俊逸属诗家。著人似醉菖蒲酒,有味如尝橄榄茶。
溪岩风高霜作棱,杯盘草草对青灯。已甘盐菜待梁柳,况有酒浆延杜陵。岁晚鬓毛纷似雪,天寒门巷冷于冰。春风稳送金闺步,看蹑鳌山最上层。
虽近曲江居古寺,旧山终忆九华峰。春来老病厌迎送,剪却牡丹栽野松。
禁城外,青青细柳,翠拂高堞。征鼓催人骤发。长亭渐觉宴阕。情绪似丁香千百结。忍重看、手简亲折。听怨举离歌寄深意,新声更清绝。心切。暮天塞草烟阔。正乍裛轻尘,新晴后,汨汨清渭咽。闻西度阳阔,风致全别。玉杯屡竭。思故人千里,唯同明月。扶上雕鞍远三叠。那堪第四声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