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林未置身,泛宅先入手。
二疏归来时,能似今日否。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企疏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曾几。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芗林未置身,
泛宅先入手。
二疏归来时,
能似今日否。
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如下:
诗的开头描述了作者曾经未曾到达过芗林(一个地名),却先入手泛宅(指家宅)的情况。这里的芗林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境地,代表着作者对于一种美好的归宿或理想状态的向往。泛宅则是指在自己的家中安顿下来,开始居住和经营。
第二句表达了作者曾经离开芗林一段时间后归来的心情。二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离开、远离的意思。作者在离开芗林一段时间后,回归原地,思考当下与过去的状态是否相似。
整首诗词通过描述作者对于某种理想状态的向往和对现实状态的反思,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生归宿和境遇的思考。诗中的芗林可以被视为个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境地,而泛宅则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和安定。作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离开和归来后,对于现实和理想的对比产生了思考,诗词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疑问和思考。
整首诗词简洁而含蓄,通过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理想境地的渴望,并呈现出对于人生归宿和现实境遇的思考和质疑。同时,诗词使用了芗林和泛宅这样的富有意象的词语,增加了诗意的丰富性,使诗词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
檐头清响银匙动,阶下寒光玉碗翻。
楚路接江陵,倦行愁问程。异乡无旧识,多难足离情。落日悬秋树,寒芜上废城。前山不可望,断续暮猿声。
乳石幽人径,深林道者家。海棠开遍叶,山药未生芽。云薄如春服,僧多似晚鸦。竹中烟一缕,趺坐寂无哗。
高亭迥出人寰青,须信仙凡路已分。世上俗尘那得到,如今步步是青云。
阑干只在鸥飞处,年年怕吟秋兴。断浦沉云,空山挂雨,中有诗愁千顷。波声未定。望舟尾拖凉,渡头笼暝。正好登临,有人歌罢翠帘冷。悠然魂堕故里,奈闲情未了,还被吹醒。拜月虚檐,听_坏砌,谁复能怜娇俊。忧心耿耿。寄桐叶芳题,冷枫新咏。莫遣秋声,树头喧夜永。
隣山三五百为曹,气伏心降让我高。独秀不知为独秀,退然自视一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