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流知节换,秋到喜身安。
林鹊真安往,河桥晚未完。
得闲心不厌,求巧老应难。
送酒谁知我,瓢樽昨暮乾。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火流知节换,
秋到喜身安。
林鹊真安往,
河桥晚未完。
得闲心不厌,
求巧老应难。
送酒谁知我,
瓢樽昨暮乾。
中文译文:
热情的流火知道季节的更替,
秋天的到来让我心情愉悦安宁。
林中的喜鹊真实地飞过,
河桥的晚霞尚未完全褪去。
有空闲时心境不会厌烦,
追求技艺的老人应该会感到困难。
送酒的人谁知道我,
昨晚干涸的瓢酒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七夕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和情绪。诗人通过描绘火流知节换,秋天的到来,表达了自己对季节的敏感和对美好时光的期待。喜鹊飞过林中,河桥上的晚霞还未散去,展示了七夕节的浪漫氛围。诗人在闲暇之余,心境愉悦而不厌倦,但他深知追求技艺的道路并不容易。最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送酒的人却不了解他的心情,表达了一种寂寞和被误解的情感。
这首诗情感细腻,描绘了七夕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结合自己的情感表达,给人一种淡雅清新的感觉。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技艺追求的坚持和对寂寞孤独的思考。
香歇朝衣懒更熏,梦残宫漏远难闻。漫郎不称青绫被,退士惟堪白布裙。
墨墨怀孤愤,皇皇过六旬。浪移秦国木,稳积汉家薪。杂遝乾坤事,奔腾战伐人。星檐送徐步,高树上苍旻。
胜友欣倾盖,羁宦懒书空。爱君笔力清壮,名已在蟾宫。萧散英姿直上,自有练裙葛帔,岂待半通铜。长短作新语,墨纸似鸦浓。山吐月,溪泛艇,率君同。吾侪轰饮文字,乐不在歌钟。今夜长风万里,且倩泓澄浩荡,一为洗尘容。世上闲荣辱,都付塞边翁。
水轩幽会六人同,夜色苍茫蜡炬红。淅淅好风天似水,纷纷高论气如虹。罚筹蝟起觞无算,醉骨山颓榼屡空。却坐胡床看月上,对人楼殿有无中。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燕子楼中燕子飞,芹泥一点误沾衣。主人频起嗔嫌意,垂下珠帘不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