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幕无多斗柄移,鹊慵乌慢得桥迟。
若教精卫填河汉,一水还应有尽时。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着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謚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爲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爲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着作者,爲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爲底本)爲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着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爲第三卷。
《七夕》是宋代晏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云幕无多斗柄移,
鹊慵乌慢得桥迟。
若教精卫填河汉,
一水还应有尽时。
中文译文:
天空的云幕中斗牛星移动不多,
鹊鸟慵懒地过桥比乌鸦还慢。
如果让精卫鸟填满河汉,
那一条水流也应该有尽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景象,并以自然景物和寓意的方式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了云幕和斗柄。斗柄指的是北斗七星中的两颗星,它们是指示方位的重要恒星。云幕无多,意味着这天空的云朵并不多,斗柄星移动的幅度也不大。这里可以引申为七夕这一天,夜空中星星的位置发生微小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接着,诗中描述了鹊鸟和乌鸦过桥的情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鹊鸟和乌鸦是七夕节的象征。传说牛郎织女因为违背了天规而被分离,每年的七夕,它们两只鸟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诗中描述了鹊鸟过桥的慢懒,与乌鸦相比更慢一些。这种描写可能暗示了作者对于牛郎织女相会的期盼,但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的不耐烦和焦虑。
最后两句诗,作者提到了精卫鸟填满河汉和水流的尽头。精卫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鸟,它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被赋予了填海的任务。这里,作者以精卫鸟填满河汉的形象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无尽追求和希望,但同时也暗示了尽管如此,河汉中的水流终究会有尽头,时间会流逝,爱情也可能会有限。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七夕节的景象,同时探讨了时间流逝、爱情的坚持和人生的无常。它通过自然景物和寓意的运用,表达了晏殊对于爱情与时光的深思和情感。
京携刽子丹谁颈,怒发私书族几家。天上那无黄背子,人间岂有白桃花。
巉岩恶面插苍须,中道时时自笑呼。但怪佯狂轻去俗,果闻高论足开余。恶看富贵庸男子,喜见徜徉隐丈夫。我是自高无许可,今朝为子一长吁。
望里春风接翠微,无情风自送潮归。钱塘江上怅斜晖。我似江潮来又去,君如鸥鹭逐波还。人生知己总相怀。
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