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祧从孝祀,五典载虞嫔。
显号追先志,阴功见後人。
承颜亲不待,罔极痛如新。
未有如椽笔,光容可得陈。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钦慈皇后挽词二首》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它表达了对钦慈皇后的怀念和对其高尚品德的赞美。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钦慈皇后挽词二首》
显号追先志,阴功见後人。
承颜亲不待,罔极痛如新。
未有如椽笔,光容可得陈。
译文:
皇后的名号彰显着她高尚的志向,她的隐德在后人眼中得以显现。
她亲切的容颜不再与我们同在,我们对她的痛苦如同昨日般鲜活。
没有任何文字能够完全描绘她的美德,只有她的容颜能够被真实地展现。
诗意:
这首诗是对已故钦慈皇后的追思之作,表达了诗人对皇后的深深怀念和由衷的敬仰。诗中提到钦慈皇后的名号彰显了她高尚的志向和品德,她的隐德也在后人的眼中得以显现,这是对她在世时所积累的美德和贡献的肯定。诗人表达了对皇后离世的痛苦,他们感受到的悲伤就像刚刚发生一样,无法忘怀。诗末提到,无论是文字还是形象,都无法完全表达皇后的美德,只有她的容颜才能真实地展示出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皇后的思念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使用富有意境的词句,如"显号追先志"、"罔极痛如新"和"光容可得陈",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他用"显号"和"阴功"来形容皇后,显示出她在世时的崇高地位和伟大贡献,体现了对她的敬仰和敬爱之情。诗人的表达充满了深情和感伤,他们对皇后的离去感到无比痛苦,无法忘怀。最后一句"未有如椽笔,光容可得陈"表达了诗人对皇后形象的珍视和尊重,认为只有她的容颜能够真实地展示出她的美德和伟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皇后的深深怀念和对她高尚品德的崇敬。
诸公学道,略听予言。如同干句家缘。试看登杆踏索,走马行船。何曾说辛道苦,遇艰难、转转心坚。忘危险,更忘身忘命,忘后忘前。不管傍人冷笑,殷勤地,常常谨谨专专。假是苏秦陆贾,说不回肩。人能如斯向道,可搜真、搜妙搜玄。无不悟,又何愁不做神仙。
弓刀陌上,净蛮烟瘴雨,朔云边雪。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方丈三韩,西山八诏,慕义羞椎结。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今代文武通人,青霄不上,却把南州节。虏马秋肥雕力健,应看名王宵猎。壮士长歌,故人一笑,趁得梅花月。王春奏计,便须平步清切。
山瘦溪如练,丹青见亦稀。乱鸦将景过,孤鹜带霞飞。秋色此时老,故园何日归。西风吹独立,搔首怯征衣。
萧条良夜永,秋草对衰颜。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独悲无旧业,共喜出时艰。为问功成后,同游何处山。
遍室清凉,满堂功德。四方八表无遮塞。灵光万道出昆仑,人前岂敢夸仙格。缄口无言,灰心有则。姓名已录华胥国。逍遥自在看长安,金花
按图得此已欣然,胜趣何尝有变迁。一把香茅千个玉,不妨邂逅揖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