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服朝仪贵,封君国壤陪。
从夫乘五马,见子蹑三台。
静树终难止,东波遂不回。
棘栾吾相慕,行道有馀哀。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秦国太夫人挽辞二首》是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秦国太夫人的离别场景,展现了她高贵的仪态和悲伤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秦国太夫人挽辞二首,其一
象服朝仪贵,封君国壤陪。
从夫乘五马,见子蹑三台。
静树终难止,东波遂不回。
棘栾吾相慕,行道有馀哀。
译文:
华丽的朝服,端庄的仪态,与君共享国土的封地。
随夫乘坐五匹良马,见子登上三层台阶。
静默的树木永不停息,向东流淌的波浪却不再归。
我和君之间相互倾慕,离别之路充满悲哀。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妇人的口吻,描绘了太夫人在离别时的情景。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太夫人的仪态和服饰,展现了她作为贵族夫人的尊贵和威严。她作为夫人,陪伴君主治理国土,在封地上与君共享荣华富贵。
接着,诗人用动人的词语描写太夫人离别时的场景。太夫人乘坐五匹良马,见到君主登上三层台阶。这里描绘了太夫人和君主的离别,表达了夫人对君主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随后,诗人以自然景物来突显太夫人的内心感受。他描述了静默的树木,暗示着太夫人内心的不安和不安定。东流的波浪不再回头,象征着她与君主的分离是不可逆转的。
最后,诗人表达了太夫人与君主之间的相互倾慕和离别之路的悲哀。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相互倾慕,但面对离别,他们只能默默承受着心灵的痛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展现了太夫人在离别时的内心感受,以及她与君主之间深厚的情感。同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为诗词增添了一层意境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