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麹生来,与常娥约,从太守游。
把玉箫声寄,萧关短笛,霓裳曲换,清塞重裘。
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
油幢暇,不掀髯一笑,辜负中秋。
斗杓矗处中州。
还有解闻鸡起舞不。
看鸣弦中鹄,穿杨电激,飞球戏马,策_星流。
绣帽归军,玳簪环客,薄晚同登庾亮楼。
浮生事,是几番玩月,何苦多愁。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沁园春(中秋约僚佐观击圆,登怀远,用前韵)》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唤麴生来,与常娥约,从太守游。
把玉箫声寄,萧关短笛,霓裳曲换,清塞重裘。
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
油幢暇,不掀髯一笑,辜负中秋。
斗杓矗处中州。
还有解闻鸡起舞不。
看鸣弦中鹄,穿杨电激,飞球戏马,策_星流。
绣帽归军,玳簪环客,薄晚同登庾亮楼。
浮生事,是几番玩月,何苦多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中秋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浮生的体验和情感的思考。
诗的开篇,诗人唤麴生(指秋麦),与常娥(传说中的仙女)约好一起去游览太守的园子。他们一起欣赏玉箫的美妙声音,听着萧关上奏短笛,听着霓裳曲曲调变化,感受着清冷山塞中穿着厚重皮袍的征人们身上的霜。
接着,诗人描绘了桂树的影子摇曳、桐树的荫凉逐渐消失,让人想象征行军之人头上积攒的霜冻。然而,此时正值中秋佳节,却有人不愿意掀起他的髯须一笑,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刻。
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谈到斗杓(指天上的星宿)高悬在中州城上,又问是否听到了鸡鸣起舞的声音。他期待着听到琴弦上鹄鸟的歌唱,箭穿杨激的声音,以及飞球戏马的欢快场景,这些都象征着繁忙的军旅生活。
最后,诗人描述了自己戴着绣帽归队,玳簪环绕着贵客,与同伴们在庾亮楼上一同观赏美景。他在黄昏时分感叹浮生的事情,这是多少次欣赏月亮,又何必多愁忧愁。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时节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浮生的感慨和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生活的热爱。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千峰万峰翠入门,一树两树啼断猿。山后山前鸠唤妇,舍南舍北竹生孙。烟迷洞口苔三径,风吼松梢月一痕。芍药未花春未老,客来到此倒芳樽。
九日强游登藻井,发稀那敢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壑铺。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结发为飞骑,相从霍冠军。征南诸将士,枯骨论功勋。
寒流一带槛前横,落日诸峰霞外明。水断新洲添五里,客寻旧路却重行。江车自转非人蹈,沙碓长舂彻夜鸣。畴昔稚桑今秃树,如何白发不教生。
笠泽多异竹,移之植后楹。一架三百本,绿沈森冥冥。圆紧珊瑚节,钐利翡翠翎。俨若青帝仗,矗如紫姑屏。槭槭微风度,漠漠轻霭生。如神语钧天,似乐奏洞庭。一玩九藏冷,再闻百骸醒。有根可以执,有pF可以馨。愿禀君子操,不敢先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