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戌边,八载去家,始遂一归。
怅中年早历,虎头兵幕,平生屡建,豹尾神旗。
岂得闲身,毋庸多议,感荷九重渊听知。
当时事,似狂澜欲倒,孰障东之。
天教狂虏灰飞。
更莫问儿郎存血衣。
把雪裘霜帽,绝交楚徼,雨蓑风笠,投老吴矶。
径与松荒,人同鹤在,交友晓天星样稀。
从今去,共麴生相约,愿乐清时。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沁园春·万里戌边》是宋代诗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诗意表达了诗人在战乱边疆经历了多年艰苦生活后,终于重返故乡的心情和愿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万里戌边,八载离家,始终一归。回首中年岁月的流逝,曾作战于虎头兵营,一生屡次建功立业,以豹尾神旗为荣。然而,身不由己,无法自由安顿,深感沉重的历史责任。当时的形势,犹如汹涌的巨浪欲倒,谁能阻挡东方的敌人?命运让狂傲的敌方战士化为灰烬飞扬。不再询问儿郎们是否还留有血衣。披着雪裘和霜帽,断绝与楚地往来,穿着雨蓑与风笠,前往老吴的渔村。径直来到松树荒野,与人共同守望着飞翔的鹤鸟,结交的朋友如同清晨的天空星辰稀疏。从此刻起,与麴生共同约定,愿意享受宁静的时光。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战乱边疆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的思念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和无畏精神,以及对历史潮流的思考。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和战争隐喻,以及对友谊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寓意深远。
赏析这首诗词时,可以欣赏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诗人以简练的文字,展现了边塞战乱的凄凉景象,同时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诗中的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相互映衬,增加了诗词的层次感和韵味。通过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和感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同时也能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生哲理进行反思。
总之,李曾伯的《沁园春·万里戌边》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意义,展现了诗人在战乱边疆历经苦难后的内心体验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
思欢不得来,抱被空中语。月没星不亮,持底明侬绪。
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衰。
青鬓追随到白头,中间忧患两悠悠。异时果有臧仓沮,他日宁无雍齿侯。旧隐重过三径菊,昔贤何在五湖舟。一杯坐阻论文酒,老懒闭门春事休。
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闻道通明同换劫,绿章谁省泪沾襟。
险诈沾沾不媿天,交情回首薄如烟。东游万里虽堪乐,灩澦瞿唐要放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