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镂愤气已销平,江入新安水至清。
净洗长安遮日手,更容尘土到冠缨。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清江濯手》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诗意深邃,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清江濯手
中文译文:
属镂愤气已销平,
江入新安水至清。
净洗长安遮日手,
更容尘土到冠缨。
诗意和赏析:
《清江濯手》描绘了一幅清澈的江水和洁净的场景。诗人以江水的清澈为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真实、纯洁之美的追求。
诗的开篇,诗人以“属镂”形容自己的愤懑之情已经消散,愤愤不平的心情已经平息。接着,他将目光转向江水,描述江水进入新安之地后变得异常清澈,这里的水质纯净无比。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以长安为背景,通过洗手来象征洗去污浊,净化自己的心灵和行为。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汇聚了繁华与浊世,而诗人希望通过洗手净化自己,遮蔽阳光,以示对污浊环境的反思。
最后两句诗,诗人以“容”和“到”来强调冠缨上的尘土,意味着尘埃会自然而然地附着在身上,暗示了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和困扰。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真实之美的向往。
总的来说,《清江濯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纯洁、真实之美的追求。诗人借助江水的清澈和自己洗手的动作,传递了对清明和净化的渴望,同时也借此抨击了社会的浊世沉沦。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富有意境和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霜华零暮节,日气淡长穹。池减无留潦,林寒少罢风。蟲鸣星杼促,蝉起露緌空。隐几无纷虑,窥园嗜晚菘。
蚕市初开处处春,九衢明艳起香尘。世间总有浮华事,争及仙山出世人。
褐衣怀玉未全贫,况有梅花作好春。丽句与花相映发,总输天上谪仙人。
画楼吹笛妓,金碗酒家胡。锦石称贞女,青松学大夫。脱貂贳桂醑,射雁与山厨。闻道高阳会,愚公谷正愚。
忆阑亭佳致,从宪长,剩追寻。问开花高山,晋祠流水,谁是知音。虽无凤笙龙管,劝行杯、时有不弦琴。马首家家明月,眼前处处禅林。一觞一咏畅怀襟。尘世任浮沉。莫论兴亡,休争人我,且乐欢心。韶华岂能常在,又斜阳、西下暮云深。好袖东风归去,春宵一刻千金。
春浦南来元不到,画桡偶复入鸥群。人家远火林间见,船底微波枕上闻。山口正衔初出月,渡头未散欲归云。锦囊诗草新寥落,得句犹堪寄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