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树阴岑客舍春,卿舆不访著书人。
长楸有地金成埒,曲突无烟桂徙薪。
自欠解兰抛北阜,更堪鸣磬是南邻。
饧香酝冷沈欢绪,枉负山郎出沐辰。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清明出沐》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描述了清晨的景色,树木的阴影笼罩着旅馆,春意盎然。诗人自称"卿舆",表示身份高贵,但他并不去拜访那些著书立说的学者,而是选择在这个美丽的清明之日漫步。他注意到长长的楸树下有一块金子般的人工石,而曲突无烟的桂树却没有燃烧的火焰。这种对比,表达了人生中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
诗人提到自己本应该在北方山区的阜山上解兰花,但他却身在南方邻近的地方。这句话暗含了对自己选择和境遇的反思。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多地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而不是追求名利和功成名就。
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在这个美好的清明节出门漫步时感到的喜悦和兴奋。他抱怨自己糟蹋了这么美好的时光,没有好好珍惜和享受,而是虚度了。"山郎"指的是山中的隐士,他们通常被认为过着简朴、自由和宁静的生活。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山中的隐士一样,过上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它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清新,给人一种宁静和闲适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人生的反思。
城楼倒影落湖波,湖上风帆镜里过。归客自炊菰米饭,小娃争唱《竹枝》歌。梭头艇子轻于叶,雪色沙鸥白似鹅。此地将军战时血,春来丹渍藓痕多。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1]: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2],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3],坐听荒城长短更。
小阁凭栏望远空,天河横贯斗牛中。他年鼓角榆关路,马上遥看与此同。
世变日以薄,无从见雍熙。闭门读古书,聊以道自怡。桃李春盎盎,风雨秋凄凄。于春何足喜,于秋何用悲。人生一世间,所忌立志卑。终身有不遇,千载皆明时。我生无所解,肥遁沧海沂。一朝遇名胜,朽腐生光辉。敛衽赞明德,非公谁与归。
遝遝走闾巷,都人起中宵。相拥候府门,惟恐失此朝。尽言来送公,车马城北桥。桥边脂辖亭,大尹此相邀。歌管盛宴集,簪裾合群僚。四座酒既行,相顾魂已销。亭前有杨柳,秋风减长条。折以持赠公,莫厌霜叶凋。节物虽谓晚,比春情更饶。递起劝公饮,双呼金翠翘。岂徒要公醉,恐公
丹楼碧阁南徐馆,疊嶂排峰北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