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阴多麦化蛾,西山云重雨流禾。
未闻因也改其乐,解道虞兮奈若何。
身与前村孤堠远,泪随流水一溪多。
文章生世元无力,半岁边城伴枕戈。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青石阻雨》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穷而艰苦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艺术创作的困扰。
诗中的“茅屋阴多麦化蛾,西山云重雨流禾”描绘了茅屋的阴暗和蛾子在茅屋中飞舞的景象,以及西山上云重雨密,农田中禾苗被雨水浸润的景象。这些描写中流露出一种阻碍和困扰的氛围,暗示了作者生活贫困、艰辛的境况。
接下来的两句“未闻因也改其乐,解道虞兮奈若何”表达了作者对改变困境、寻求快乐的渴望,但又感到束手无策。这里的“解道虞兮”指的是求解困境的办法,暗示作者对于改变现状的无奈和困惑。
诗的后半部分,“身与前村孤堠远,泪随流水一溪多。文章生世元无力,半岁边城伴枕戈”描述了作者孤独而边远的境况。前村的孤堠和泪水随流水一溪而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感和无奈。最后两句“文章生世元无力,半岁边城伴枕戈”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文学创作的无力感,以及在边城度过的半年时间中与战争伴随而来的不安和痛苦。
整首诗意蕴含着作者对于贫穷和困境的反思和无奈,以及对于改变现状和追求艺术的渴望。通过描绘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诗人表达了对于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艺术创作的挣扎与苦恼。
远游游则远,安心心已安。茅茨更何事,一坐五年宽。客来问法要,示以无所还。勿云空生默,听者不胜言。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
江云倏忽暝还收,五月犹寒著弊裘。芳草斜阳看易晚,绿荷疏雨听如秋。池塘空阔蜻蜓喜,帘幕萧条燕子愁。不是无言成独坐,暂将心事静中求。
两角勍触蛮,八荒等兄弟。人生天地间,贵在情义耳。嘉禾二三友,一见倾底裹。春风散天和。非彼亦非此。清淑温以直,常甫正而美。东涉金沙雪,西挹钱塘水。舟泛月双湖,辔联松九里。冬春朔四换,追随实终始。宣桥岁云暮,乃复得伯起。颀然出玉山,臭味林吴似。修门亦旬月,朝夕
朅来此事尽废,少日论功未深。欲觅仙人一指,要看月肋天心。
娟娟月入眉,整整云归鬓。镜里弄妆迟,帘外花移影。斜窥秋水长,软语春莺近。无计奈情何,只有相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