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重邛山鹤膝枝,十年南北惯携持。
扶登右壁宁嫌峻,拄过溪桥肯避危。
昔涉畏途麾不去,今行平地弃如遗。
主人尚要防衰老,会有重拈入手时。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邛杖》是一首宋代刘克庄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珍重邛山鹤膝枝,
十年南北惯携持。
扶登右壁宁嫌峻,
拄过溪桥肯避危。
昔涉畏途麾不去,
今行平地弃如遗。
主人尚要防衰老,
会有重拈入手时。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主人对一根名为《邛杖》的拐杖的珍重之情。诗人表示这根拐杖陪伴自己十年,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它一直与自己相伴。即使是面对陡峭的右壁,也能够扶住它而不嫌弃其陡峭。当要过溪桥时,它也愿意支撑着自己,避免危险。回想过去,诗人曾经害怕艰险的旅途,但是这根拐杖鼓励了自己,让自己不畏艰险。而现在,当行走在平坦的地面上,诗人却不再需要它,将它抛弃如同遗失了一样。然而,诗人仍然提醒自己需要防备衰老,因为可能会再次需要这根拐杖。
赏析:
《邛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对这根拐杖的感激之情和对衰老的思考。诗人将这根拐杖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义,将其视为自己的伙伴和支持。诗中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如邛山、鹤膝枝、南北、右壁、溪桥等,通过与拐杖的联系,展现了诗人与拐杖之间的紧密关系。诗人表达了对拐杖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和对衰老的警醒。整首诗字数不多,但意境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思考。通过这根拐杖,诗人表达了珍惜当下、把握机会的主题,同时也传达了对衰老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词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展示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值得细细品味。
茫茫东海东,古洞石玲珑。蓬岛三山近,华夷一水通。鱼龙多变化,日月自虚空。此境元非幻,人心隐显中。
衣以青为色,谓如天骨青。近年全不食,饮水自通灵。心信生狂语,清羸改俗形。半空仙乐奏,曾向静中听。
惊忧度岁月,靡觉佳序临。玉露破金菊,方知秋气深。
胡儿吹角汉城头,月皎霜寒大漠秋。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
道山西下路,杳杳历重廊。地寂闻传漏,帘疏有断香。渠清水马健,屋老瓦松长。欲出重欹枕,无何觅故乡。
欲话趋时首重骚,因君倍惜剃头刀。千般贵在能过达,一片心闲不那高。山叠好云藏玉鸟,海翻狂浪隔金鳌。时应记得长安事,曾向文场属思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