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静中起,扶摇风怒号。
半天鸣剑戟,平地卷波涛。
鷁退宋都疾,鹏抟溟海高。
贺兰吹不尽,何用战蓬蒿。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秋风》是宋代诗人李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寂静的世界中万籁俱寂,
狂风怒号,吹起翻腾的波涛。
剑戟在半空中鸣响,
平地上涌动着滚滚浪潮。
白鹭快速离开宋都,
巨鹏翱翔于汪洋大海。
贺兰山山风吹不尽,
又何需战争的蓬蒿?
诗意:
《秋风》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秋季的风景,表达了壮丽的场面和激烈的气氛。诗中以秋风为引子,通过寂静与狂烈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将战争的景象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质疑。
赏析:
《秋风》以其雄浑有力的词句和丰富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通过对秋风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寂静与狂暴相结合的氛围。诗中的剑戟和波涛,以及离开宋都的白鹭和翱翔于海洋的巨鹏,都是强烈的视觉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力。最后两句“贺兰吹不尽,何用战蓬蒿”,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怀疑和思考,质问了战争的意义和价值。
整首诗词通过对秋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李廌独特的诗意和对战争的反思。诗词中的意象生动而深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人类行为和战争意义的思考。
晓枕华胥谁唤回,下堂拽杖一悠哉!啼鸦已逐晨光起,飞鹭初冲宿霭来。石路少行生蔓草,柴扉多闭长莓苔。身闲亦未全无事,检校幽花几树开。
秋深凉气满楼台,落叶萧萧拥玉阶。清晓九门金锁掣,监宫先报进鹰来。
五门高除势摩天,洞底清冷泻碧涟。苹藻鱼游知暮雨,薜萝人去锁寒烟。山樱已熟垂朱实,岩竹新抽露玉鞭。只恐游人归马急,野僧何惜白云眠。
松声和雨听,山色带云看。
吴姬当垆新酒香,翠绡短袂红罗裳。上盆十千买一斗,三杯五杯来劝郎。落花不解留春住,似欲随郎渡江去。酒醒一夜怨啼鹃,明日兰舟泊何处?
初晴僧阁一凭栏,风物凄凉八月间。欲尽上层尝脚力,更於高处看人寰。秋深天气随宜好,老后心怀只爱闲。为报远山休敛黛,这般情意久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