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槛堪何倚,幽芳几独寻。
颓云山露顶,孤月水呈心。
翘鹭多依浅,惊鱼更就深。
归怀无晤语,身世两浮沈。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秋湖上晚景四首》是宋代诗人宋庠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湖泊上的夜晚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索。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曲槛堪何倚,幽芳几独寻。
颓云山露顶,孤月水呈心。
翘鹭多依浅,惊鱼更就深。
归怀无晤语,身世两浮沉。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集中在描绘秋湖的夜景。诗人站在湖边的弯曲栏杆上,不禁感慨万分,不知倚靠在栏杆上能有何感受。湖边环境幽静,充满了芬芳的味道,但是这美景却很难找到。天空中的浮云渐渐散去,露珠沾湿了山顶,湖面上孤寂的月亮投射出它的倒影,如同一个心形。翘首观望的鹭鸟多停留在浅水中,而惊吓的鱼儿却躲入了深水中。诗人感叹自己的心境难以言表,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的归怀之情,他的一生经历了浮沉起伏。
这首诗词通过对秋湖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思考。曲槛倚靠的动作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无处倾诉的苦闷。幽芳难寻则表达了美好事物的稀缺性,以及在世界中寻找真正的美的困难。颓云山露顶以及孤月水呈心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寓意深远的意象。翘鹭多依浅与惊鱼更就深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深浅的观察和对生活中种种不易察觉之美的体悟。归怀无晤语与身世两浮沉则表达了诗人对归宿之思的无奈与对人生起伏不定的感慨。
总之,这首诗词以秋湖夜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相结合,寄寓了对美好事物稀缺性的感慨、对生活中微妙之美的觉察以及对归宿与人生浮沉的思索。
是心如维斗,万物所取正。蒙之以微云,孤光更渊靓。
岭宿寒云薄,楼迎晓日斜。危檐排语雀,落木点啼鸦。佛鼓依山寺,炊烟隔岸家。移时收足坐,清兴会烟霞。
西谷有一士,荡然无所求。问君何为者,神闲道自休。上无求于帝,寿夭等浮沤。中无求于世,人呼任马牛。下无求于子,苟以嗣春秋。三者既无求,长歌何所忧。
陕府铁牛却知有,春秋几几成过咎。一身还作二如来,黑白不分辨香臭。
空蒙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百年来,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
已无功业上凌烟,且泛扁舟逐计然。自喜兹游胜平日,不知今夕是何年。横空蝃蝀聊欹枕,满袖婵娟永共船。同社贤豪多载酒,坐添清兴浩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