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隆日日等西风,等得西风更蕴隆。
四十日秋无点雨,谁将消息到梧桐。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秋热》是宋代方岳的一首诗,表达了秋天的酷热和干旱的景象。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蕴隆日日等西风,
等得西风更蕴隆。
四十日秋无点雨,
谁将消息到梧桐。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干旱的秋季景象。诗人期待西风的到来,希望它能带来一场长久的降雨。然而,四十天来一场雨都没有,诗人在思考是否有人能告诉梧桐树这个消息。
赏析:
《秋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秋季的干燥和炎热。诗人通过对等待西风和雨水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自然变化的渴望和期盼。诗中的"蕴隆"一词出现两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雨水的迫切渴望。最后两句诗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谁能传达消息的疑问,以此突出了干旱造成的困扰和焦虑。
这首诗情景交融,言简意赅,通过对干旱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对恢复生机的期望。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了干旱的压迫感和对雨水的渴望,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城楼倒影落湖波,湖上风帆镜里过。归客自炊菰米饭,小娃争唱《竹枝》歌。梭头艇子轻于叶,雪色沙鸥白似鹅。此地将军战时血,春来丹渍藓痕多。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1]: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2],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3],坐听荒城长短更。
小阁凭栏望远空,天河横贯斗牛中。他年鼓角榆关路,马上遥看与此同。
世变日以薄,无从见雍熙。闭门读古书,聊以道自怡。桃李春盎盎,风雨秋凄凄。于春何足喜,于秋何用悲。人生一世间,所忌立志卑。终身有不遇,千载皆明时。我生无所解,肥遁沧海沂。一朝遇名胜,朽腐生光辉。敛衽赞明德,非公谁与归。
遝遝走闾巷,都人起中宵。相拥候府门,惟恐失此朝。尽言来送公,车马城北桥。桥边脂辖亭,大尹此相邀。歌管盛宴集,簪裾合群僚。四座酒既行,相顾魂已销。亭前有杨柳,秋风减长条。折以持赠公,莫厌霜叶凋。节物虽谓晚,比春情更饶。递起劝公饮,双呼金翠翘。岂徒要公醉,恐公
丹楼碧阁南徐馆,疊嶂排峰北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