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平原百里赊,寂寥深处见人家。
三间草屋无樵爨,一□□□有野花。
远出小童寻路径,归来老叟带烟霞。
数声起笛寒山暮,光照柴门月满斜。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秋日》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日
满目平原百里赊,
寂寥深处见人家。
三间草屋无樵爨,
一□□□有野花。
远出小童寻路径,
归来老叟带烟霞。
数声起笛寒山暮,
光照柴门月满斜。
译文:
秋日之景,视野辽阔百里无垠,
寂寥的深处可见人家。
三间草屋无炊烟升起,
只有一处有野花盛开。
远处小童出门探索道路,
归来时老者身上弥漫烟霞。
寒山上响起几声笛声,
柴门照耀下,月光斜斜满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田园景色。诗人眺望远处,视野开阔,一片平原展现在眼前,百里之地一片荒凉,只有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散居的人家。这些人家都是简朴的草屋,没有炊烟升起,只有一处地方有野花盛开,为整个景色增添了一丝生机。
诗中还描写了远处的小童和归来的老者。小童离开家园去探索道路,而老者则带着烟霞归来,可能是从山野中回来。在黄昏时分,寒山上传来几声笛声,给人以凄凉之感。柴门照耀下,月光斜斜洒满,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秋日乡村的景色和氛围。整首诗以寥寥数语勾勒出广袤的平原、简朴的人家和孩童老者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的景色和人物形象简洁明了,给人以宁静、淡泊、朴素的感觉。荒凉的平原、草屋以及清幽的夜晚,都体现了宋代田园诗的特点。诗中的笛声、月光等意象,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寂寥之感,使整首诗更具意境和情趣。
通过这首诗,诗人邵雍运用简练的语言和精练的笔触,描绘了秋日乡村的景色和人物,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仰。这首诗以其朴素自然的风格,展示了宋代田园诗的典型特点,同时也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筑亭邀青山,眷此幽意深。十年废扫除,木拱竹成林。客来眼生翳,不惜斤斧寻。丁丁度馀响,几席延嵚崟。一掌开平川,双鬟出高岑。初疑白日晦,坐顷失繁阴。虚壁荡晴影,耿耿明衣襟。是时菊花节,悠然副登临。残霞映夕酌,幽籁随清吟。人情异晨夕,山色无古今。世间诸法空,通塞
屋头桑叶大如钱,知是吴蚕第一眠。远水忽来潇岸没,家书却寄道州船。
干将补弊履,铅刀割全牛。千金市骏骨,鼓车役骅骝。薛烛已云远,伯乐不可求。此理难致诘,吾其赋归休。
苍石横筇,松风外、自调龟息。浑不记、东皋秋事,西湖春色。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向海棠、烂醉过清明,酬佳节。君莫道,江鲈忆。吾自爱,山泉激。尽月明夜半,杜鹃声急。人事略如春梦过,年光不啻惊弦发。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笔阵万人敌,风韵玉壶冰。文章万丈光焰,论价抵连城。小试冯川三异,无数成阴桃李,寒谷自春生。奏牍三千字,晁董已销声。玺书下,天尺五,运千龄。长安知在何处,指点日边明。看取纶巾羽扇,静扫神州赤县,功业小良平。翻笑凌烟阁,双鬓半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