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无寐骨毛轻,露欲为霜月正明。
一叶梧桐如唤客,起来搔首听秋声。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秋声》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苏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气息和心境。
诗词以一个无法入眠的人为起点,描述了他在枕边感受到的细微变化。作者用“骨毛轻”形容这人的身体酥软无力,暗示了他内心的不安和思虑。同时,暗指秋天的微风轻轻拂过,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提到露水即将结霜,月亮正明。这句描写表达了秋天已经深入人心,寒意逐渐浓厚的景象。月亮的明亮也象征着秋天的清冷和明朗。
最后两句描写了一片叶子轻轻飘落,像在招呼着远方的客人,使人联想到孤独、离别和追忆。诗人用“搔首听秋声”来形容这人起床后,抚摸头发,倾听秋天的声音。这句诗词中的“秋声”既可以理解为秋风的声音,也可以引申为秋天的氛围和情感。
整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线,通过对秋天的景象和氛围的描绘,表达了人在秋天所感受到的孤独、清冷和追忆的情感。同时,通过对细微变化的描绘,将读者引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人对秋天的气息和情感产生共鸣。
这首诗词以精细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抒发展示了苏泂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景物的敏感触觉。通过描绘秋天的细节,他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到秋天的氛围中,唤起了读者对季节变迁和人生境遇的思考。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风吹沙作云,一时渡辽水。天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晓气朔烟上,趢趗胡马蹄。行人听水别,隔陇长东西。
车马东城咱,芬芳数里尘。风光不相待,愁杀未游人。
星江彼此系行舟,我向南州君北州。彭泽初归元亮醉,沙场远使子卿愁。人生离合花间蝶,世事浮沉柳外鸥。明日沾襟各分手,相思何处倚高楼。
我寻陶隐居,山中多古迹。青障抚清泉,白云抱苍壁。入经碎玉桥,便是幽人宅。仙人昔炼丹,嶙嶒一卷石。俯视直千寻,凌空高百尺。两水落沧洲,滔滔渺无极。拂石坐片时,万籁俱寥寂。但听松风声,耳边生淅淅。长啸白云飞,山雨催诗亟。诗成寄阿谁,赏识惟贞白。
一從得玉旨,勒马幽燕起。河北与河南,一万五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