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少孤贫,笃学,登天宝三载进士第。由率府参军累官右补阙,论斥权佞,改起居郎,寻出为虢州长史,復入为太子中允。代宗总戎陕服,委以书奏之任,由库部郎出刺嘉州。杜鸿渐镇西川,表为从事,以职方郎兼侍御史领幕职。使罢,流寓不还,遂终于蜀。参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每一篇出,人竞传写,比之吴均、何逊焉。集八卷,今编四卷。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中文译文:
秋夕时在读书,寄给兵部李侍郎
年纪已经过去四十,不禁自我怜惜,因为头发已经开始变白成为郎官。
雨水滋润着台阶上的苔藓,渐渐侵入变绿,秋风轻拂梧桐树,覆盖井口变黄。
惊鸣的蝉虽然也想找高树,旅行的雁儿也应该对后行感到厌倦。
一边观看书籍,一边试着穿过相邻舍壁,明亮的灯光又为何舍得借用剩余的光芒呢。
诗意和赏析:
此诗是唐代文人岑参所作,以描述自己在秋夕时的读书心境,并献给兵部尚书李侍郎。
诗人自述年过四十,自我怜惜头发已经变白,成为郎官,意味着他在官场上的精力和时光都已经消逝,岁月已经蹉跎。雨水滋润着台阶上的苔藓,渐渐侵入变绿,秋风轻拂梧桐树,覆盖井口使其变黄,这些景象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诗中提到蝉虫和雁儿,都是象征着秋季的动物。蝉虫寻找高树,寄托了诗人对追求高远的向往,而旅行的雁儿却对后行感到厌倦,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在官场旅途中的疲倦和冷落。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阅读时,试着穿过相邻舍壁观看书籍的心情,明亮的灯光又为何舍得借用剩余的光芒呢,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与他同样有志于读书的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抒情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在秋夕读书时的幽静和苦闷情绪,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再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追求。诗人通过借问灯光想证明自己的坚定信仰,表达自己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困惑和孤寂之感。
十丈丰碑势倚空,风云犹忆下辽东。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石断云鳞秋雨后,苔封鳌背夕阳中。行人立马空惆怅,禾黍离离满故宫。
天意诚难测,人言果有不。便令江海竭,未厌虎狼求。独下伤时泪,谁陈活国谋。君王自神武,况乃富貔貅。
六月烈日日正中,时有叛将号群兇。平人血染大溪浪,比屋焰照鹅湖峰。白刃纷纷避行路,六合茫茫何处去。妻见夫亡不敢啼,母弃儿奔那忍顾。药市申公鬓有霜,卧病经时不下床。平生未省见兵革,出门正尔逢豺狼。豺狼满市如流水,追索金缯心未已。可怜累世积阴功,今日将为兵死鬼。
新秋气肃。此日仙翁曾诞育。禀赋应遍。绿□朱颜似少年。阶庭兰玉。行见儿孙俱曳绿。更祝遐龄。愿比庄椿过八千。
雪月共高寒,求多意未阑。林逋五品服,宋璟九还丹。老友松筠健,贤宗鼎鼐酸。任渠蜂蝶闹,难作武陵看。
学古光阴惜寸分,济时心胆慕华勋。少年有意不称意,暮景欲云何所云。行矣未能真不惑,归与长恐遂无闻。朝来不敢看清镜,怕有轻霜下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