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高峰外,孤猿细雨中。
看花心未老,问事耳须聋。
时俗同伧父,归休学塞翁。
相随携酒去,猎较祭田公。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趋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舒岳祥。诗中描绘了一个在残雪高峰外、孤猿细雨中的景象。诗人以此为引子,表达了他对社会趋俗的态度和自己宁静淡泊的生活理念。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残雪高峰外,
孤猿细雨中。
看花心未老,
问事耳须聋。
时俗同伧父,
归休学塞翁。
相随携酒去,
猎较祭田公。
诗意表达了作者舒岳祥对于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个人生活态度的思考。通过描绘残雪高峰和孤猿细雨的景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离群独处、超然物外的心境。他观察到时下人们的繁忙和浮躁,而自己却保持了一颗宁静的芳心,不受世俗之累。诗中的“看花心未老,问事耳须聋”表明他不愿被俗世之事所牵绊,宁愿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感,不去理会纷繁的尘世琐事。
诗的后半部分,舒岳祥将时俗相似的人比作伧父,意味着他们被社会同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他自己则选择了“归休学塞翁”,追求退隐的生活方式,像塞翁一样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
最后两句“相随携酒去,猎较祭田公”描绘了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同出游的情景,他们带着酒,一同追逐猎物,比拟为祭祀田公。这种形式上的宴会和狩猎活动,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意味,象征着与朋友们共享自然之乐、追逐心灵自由的生活方式。
《趋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作者的超然态度和追求内心安宁的生活理念。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词更具意境和内涵,让读者在感受美好自然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思考。
居家到底胜居官,啼鸟声中昼掩关。待得小园花落尽,更须移酒对青山。
万条银烛引天人,十月长安半夜春。步障三千隘将断,几多珠翠落香尘。一人女婿万人怜,一夜调疏抵百年。为报司徒好将息,明珠解转又能圆。人主人臣是亲家,千秋万岁保荣华。几时曾向高天上,得见今宵月里花。比翼和鸣双凤凰,欲栖金帐满城香。平明却入天泉里,日气曈曨五色光。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曨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月华未上鼓声喧,又向山阴过上元。五岁镜湖才一熟,今年灯市始应烦。留连昼景通三夜,呼吸阳和达九门。游客不知千古意,看人看火漫奔奔。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