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公与进时,早诵小坡诗。
晚节遭多难,耆年对耄期。
家贫从俗笑,国破任身危。
后死元非福,前途未可知。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州吕农簿挽诗三首》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述了吕农簿的一生经历和遭遇,描绘了他早年的才华和晚年的坎坷。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全州吕农簿挽诗三首》中文译文:
先公与进时,
早诵小坡诗。
晚节遭多难,
耆年对耄期。
家贫从俗笑,
国破任身危。
后死元非福,
前途未可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吕农簿为主题,通过对他一生的经历和遭遇的描绘,表达了对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思考。
这首诗的开头写道,吕农簿在年轻时就对小坡的诗词有所研习,这显示出他早年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然而,后来他的晚年生活却遭遇了许多困难和不幸。"晚节遭多难"这句话表达了吕农簿晚年所遭受的艰辛和不幸的境遇。
接着,诗中提到吕农簿耄耋之年仍然面临着困境。"耆年对耄期"这句话揭示了他年老的身躯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尽管吕农簿在晚年陷入贫困,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诗人的尊严和坚定的内心。
诗的下半部分写道,吕农簿的家境贫寒,从俗人的眼中看来只是可笑的对象。"家贫从俗笑"这句话揭示了社会对他的嘲笑和看不起。此外,诗中还提到国家的衰败和危险局势,暗示吕农簿不仅面对个人的困境,还承受着国家的动荡和危机。"国破任身危"这句话表达了吕农簿身处逆境中的无奈和忧虑。
最后两句"后死元非福,前途未可知"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感。吕农簿在晚年过世后,他的命运是否会有所改变并不确定,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这首诗词通过对吕农簿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未来的犹豫和思考。它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对未知未来的疑虑。
朝阳映屋拥书眠,梦想锺山一慨然。投老安能长忍垢,会当归此濯寒泉。
西江望士众长兼,卓荦传家在一男。壮志异时开史牒,妙龄终日对书龛。桂堂发策收科选,樱苑颁诗豫宴酣。大邑援琴聊试可,小州怀绂果才堪。分台拜职荣先入,抗疏辞恩耻横覃。劲操比松寒不挠,忠言如药苦非甘。龙鳞直为当官触,虎穴宁关射利探。朱毂兽头终协梦,粉闱鸡舌更须含。
麻姑石坛起云雾,常意已极高峰颠。岂知造化有神处,别耸翠岭参青天。长松桀柏枝嵬砢,中画一道如流泉。林风飕飕满丘壑,山鸟嘲哳凌飞烟。山腰古亭豁可望,下见秋色清无边。忽惊阴崖势回合,中抱幽谷何平圆。初谁凿险构楼观,更使绕舍开芝田。令人到此毛骨醒,欲构老笔丹青传。
再尹神皋逾两载,市无群斗狱无冤。至尊犹遣使传诏,细故何烦士举幡。昨日千牙兵绕帐,今朝几个客过门。悬知一念尤忠爱,报大臣知圣主恩。
缥渺蓬莱拥翠寒,百年营取屋千间。黄庭殿矗烟霞老,瀛屿堂幽日月閒。水泛花阴藏辇路,墙分柳色护仙关。林家梅塚陈家柏,万古流芳镇此山。
子分黑白似精兵,相对沉吟手自停。一着要须寻活路,旧曾险处莫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