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春先立,崇朝岁始除。
去来身不定,好恶梦皆□。
□□千山外,舟车一月余。
岂真休客担,犹□□家书。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壬寅立春在辛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归□□□三宿》是宋代文人方回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立春之日返回故乡的情景,表达了岁月更迭、离乡之苦以及对家乡的乡愁之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壬寅立春在辛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归□□□三宿》
隔日春先立,崇朝岁始除。
去来身不定,好恶梦皆□。
□□千山外,舟车一月余。
岂真休客担,犹□□家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立春为契机,描述了作者从外地归乡的旅途经历。首句“隔日春先立,崇朝岁始除”,意味着立春日的到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接着,诗人表达了离乡之苦和归乡的期盼。诗中的“去来身不定,好恶梦皆□”,表明作者长期离乡漂泊,身份地位不稳定,面对着好与坏、希望与困扰的种种梦境。这些梦境可能是对未来的担忧和对家乡的思念交织而成。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作者漫长而艰辛的归乡之路。“□□千山外,舟车一月余”,表达了作者长途跋涉,历经千山万水,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最终回到故乡。这种艰辛的旅途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离乡背井的辛酸和牵挂。
最后两句“岂真休客担,犹□□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之情。诗人将自己比作担负着行囊的旅客,虽然回到了故乡,但心中的牵挂和思念依然存在。最后一句提到家书,表明作者希望通过书信传达对家人的问候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离乡之苦和归乡的喜悦,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和行旅之景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绪和情感。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离乡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具有浓郁的乡愁色彩。
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韵不飞。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従今日日非。〈四月十一日立夏。〉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驾言百里途,恻怆复何为。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单车路萧条,回首长逶迟。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天师羽化久,殊馆临官道。系马松门深,风清乱蝉噪。开基今几时,庭树皆连抱。有池号遗履,无地寻丹灶。金像独俨然,讵识何人造。学仙匪吾事,访古乃其好。物色聊默存,他年忆曾到。
阌乡右邑有吾亲,河上茅亭结构新。五老分明为北里,三峰咫尺是西邻。儿孙不厌闲游客,鸥鹭偏谙醉主人。彼此眠云相隐梦,从今应更往还频。
莫买宝剪刀,虚费千金直。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莫磨解结锥,徒劳人气力。我有肠中结,知君解不得。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线不能穿泪珠,火不能销鬓雪。不如饮此
暂借清溪伴钓翁,沙边微雨湿孤篷。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