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岁壬子,春旱初可怪。
不雨讫夏尾,天地一炉鞴。
赤日裂厚土,黄埃没经界。
农夫望云霓,脰折意未懈。
侍中守北门,抚俗先罢瘵。
闵雨忧更深,遍祷剧斋戒。
老宫与佛庙,三日一往拜。
冠者厌於呪,褐者劳於呗。
雨应绝不闻,烦郁何由快。
凭谁诉天公,请执乖龙械。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壬子岁旱》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年中的旱情,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期盼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诗中描述了熙宁年间(宋神宗时期)的春季旱情,初春时已经有旱情出现,但雨水一直没有下,一直延续到夏季结束。天地间如同一座炉鞴,炙热的太阳裂开了厚土,黄尘弥漫遮蔽了天地的边界。农夫们仰望着苍穹,期待着彩虹和云霓,但是雨水迟迟未至,农民们的愁苦之情无法消散。
诗中还描绘了一些人们为祈求雨水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官员们先停止了俗务,以身作则,带头放弃享乐,守卫城门的侍中也停止了工作,关怀民众的疾苦。人们忧心忡忡,四处祈求雨水,甚至连宫廷和佛庙也三天一次地祈福。不论是身居高位的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尽力祈求雨水的降临。
然而,雨水却迟迟没有出现,人们的焦虑和烦闷愈发加深。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不知道如何摆脱困境。他们想向天公诉说自己的苦楚,请求天公惩罚那些不顺从的龙,带来雨水。
整首诗词表达了人们对旱灾的焦虑和对雨水的渴望,同时也对自然力量的无奈和无法掌控之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人们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感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诗中没有明确提到作者的情感,但通过对旱灾的描写和对人们的关切的表达,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天灾的无奈。整首诗以旱灾为背景,通过描写人们的期盼、愁苦和祈求,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这首诗词以简约的语言描绘了旱灾给人们带来的困境和苦楚,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雨水的渴望。通过这种写作手法,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自然力量的无奈,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是心如维斗,万物所取正。蒙之以微云,孤光更渊靓。
岭宿寒云薄,楼迎晓日斜。危檐排语雀,落木点啼鸦。佛鼓依山寺,炊烟隔岸家。移时收足坐,清兴会烟霞。
西谷有一士,荡然无所求。问君何为者,神闲道自休。上无求于帝,寿夭等浮沤。中无求于世,人呼任马牛。下无求于子,苟以嗣春秋。三者既无求,长歌何所忧。
陕府铁牛却知有,春秋几几成过咎。一身还作二如来,黑白不分辨香臭。
空蒙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滕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百年来,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
已无功业上凌烟,且泛扁舟逐计然。自喜兹游胜平日,不知今夕是何年。横空蝃蝀聊欹枕,满袖婵娟永共船。同社贤豪多载酒,坐添清兴浩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