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重一网中,澄溪上下见天容。
不知万丈寒光底,却到青冥是几重。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日出德甫席上作次韵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李弥逊
中文译文:
世界重重一网中,
澄溪上下见天容。
不知万丈寒光底,
却到青冥是几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日出时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在观赏这一景象时的感受和思考。
诗的开头写道:“世界重重一网中”,这里的“一网中”意味着整个世界都被一张无形的网所覆盖,似乎是在形容天空的广袤和辽阔。接着,诗人描述了“澄溪上下见天容”,表达了当日出时,澄澈的溪水上下都映照着天空的容颜。这里通过“澄溪”和“见天容”的描写,传达出日出时天空的明亮和清澈。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万丈寒光底,却到青冥是几重”,表达了作者对日出时寒冷的阳光究竟从何处发出的疑问。诗中的“万丈寒光底”暗示着光芒的源头是在极深的地方,而“青冥”则代表着遥远的天空。诗人虽然对光芒的起源充满疑惑,但他却感觉光芒穿越了无尽的深渊,直达天空之中。这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日出时光芒的神秘和不可思议之感。
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深情体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宇宙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使人感受到宇宙的辽阔和人类的微小,以及对未知和奇迹的探索欲望。
鸡栖及我未掩扉,犬虽远出暮自归,司晨警夜职交举,簸糠弃粒报亦微。查查双鹊更媿汝,庭树夜宿常相依,岂怜主人老寂寞,暖热蓬户不忍违。养鸱甚恩健即去,养鹰虽久饱亦飞。嗟哉物性厚薄异,使我隐几空歔欷!
自笑山泽为癯儒,侪之富贵非其徒。他人诞日晏歌酒,贫家箪瓢屡空虚。昨朝不记生年朋,面前忽见樽罍列。感君祝我还祝君,两翁相对头如雪。
耿耿残灯夜未央,负墙闲对篆盘香。风号东北河冰合,月落西南竹影长。孤鹊欲栖频绕树,寒龟无息稳搘床。颓然坐睡那知晓,推户朝曦已满廊。
雷事,见天封题名,即此地也。既归,宿於近潭田舍翁家。是夜雷雨大作,望潭中火光烛天。明日,旁近言龙起大槐中。父老云,正月龙起,前此未见也。龙潭寺南*尊,冯丈所名笑青山、不解留客,林丘夜半掀举。萧萧暮景千山雪,银箭忽传飞雨。还记否。又恐似、龙潭垂钓风雷怒。山人
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
罗结同心柳带青,碧桃香里记将迎。春风重到凭栏处,肠断江楼不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