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嶂晓埋烟雨。
忽作飞花无数。
整整复斜斜,来伴南枝清苦。
日暮。
日暮。
何许云林烟树。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苏庠在当时曾有诗名。有的评论家甚至比之为李白。《宋诗纪事》所辑选的10余首诗,内容多是怡情自然风物,格调轻快空灵,江西诗派习气不甚浓重。但他传世较多的是词,词的成就高于诗。其词多描写闲适生活。这与他隐居不仕的经历和志趣是直接相关的。他能避纤丽与浮艳,以明朗爽洁的笔调绘出“淋浪淡墨水云乡”(〔浣溪沙〕),给北宋末年以来的词坛吹入了清新的空气。他不乏写景的佳作,如〔虞美人〕:“山连积水水连空,溪上青蒲短短柳重重”;〔菩萨蛮〕:“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但也常流露出忘怀世事的消极思想,如“瓮中春色,枕上华胥,便是长生”(〔诉衷情〕);“醉眠篷底,不属人间世”(〔点绛唇〕)。总的说来,苏庠词的内容比较狭窄,对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反映得很少。不过在“年时忆著花前醉,而今花落人憔悴”(〔菩萨蛮〕),“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木兰花〕)的清婉之词中,似乎也隐含着一丝家国沦亡的哀怨与怅惘。
苏庠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后湖集》10卷、《后湖词》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苏庠集》30卷,均佚。近人刘毓盘辑有《后湖词》1卷,易大厂编入《北宋三家词》。
《如梦令(雪中作)》是一首宋代苏庠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叠嶂晓埋烟雨。
忽作飞花无数。
整整复斜斜,
来伴南枝清苦。
日暮。日暮。
何许云林烟树。
诗意:
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思考。诗中描绘了山峦叠翠,晨曦中笼罩着雨雾。突然间,无数的雪花飘落下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些雪花整整齐齐地飘落,又斜斜地飘舞,伴随着南枝的清寒。当太阳下山时,云林中的烟雾和树木变得模糊不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雪中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诗中使用了一系列形象生动的词语,如"叠嶂"、"晓埋烟雨"、"飞花无数"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雪景的美妙与宁静。诗中的"整整复斜斜"一句,以形容词的重复和反复,增强了雪花飘落的感觉,使诗句更加生动。最后两句"日暮。日暮。何许云林烟树。"通过对日落时云雾和树木的描写,给人以一种模糊、飘渺的感觉,与整首诗的意境相呼应。
整首诗以雪景为背景,通过对雪花、云雾和树木等元素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抒发。读者在阅读诗中的景物描写时,可以感受到冬日雪景的寂静与美丽,同时也能体味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展示了苏庠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诸公学道,略听予言。如同干句家缘。试看登杆踏索,走马行船。何曾说辛道苦,遇艰难、转转心坚。忘危险,更忘身忘命,忘后忘前。不管傍人冷笑,殷勤地,常常谨谨专专。假是苏秦陆贾,说不回肩。人能如斯向道,可搜真、搜妙搜玄。无不悟,又何愁不做神仙。
弓刀陌上,净蛮烟瘴雨,朔云边雪。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方丈三韩,西山八诏,慕义羞椎结。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今代文武通人,青霄不上,却把南州节。虏马秋肥雕力健,应看名王宵猎。壮士长歌,故人一笑,趁得梅花月。王春奏计,便须平步清切。
山瘦溪如练,丹青见亦稀。乱鸦将景过,孤鹜带霞飞。秋色此时老,故园何日归。西风吹独立,搔首怯征衣。
萧条良夜永,秋草对衰颜。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独悲无旧业,共喜出时艰。为问功成后,同游何处山。
遍室清凉,满堂功德。四方八表无遮塞。灵光万道出昆仑,人前岂敢夸仙格。缄口无言,灰心有则。姓名已录华胥国。逍遥自在看长安,金花
按图得此已欣然,胜趣何尝有变迁。一把香茅千个玉,不妨邂逅揖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