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风雨欲黄昏。
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阮郎归·山前风雨欲黄昏》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以下是这首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前风雨欲黄昏,
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诗意: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阴沉的黄昏时刻,山前风雨交加,暗示着作者内心的忧愁和不安。雪在山头飘落,显示出季节的寒冷和荒凉。在鹧鸪的叫声中,数个村庄的房屋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孤寂和寥落的感觉。在潇湘地区,作者偶然遇到了一个故人,这使他回忆起过去的岁月。
在词的后半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对比过去和现在。他挥动羽扇,整理头巾,回忆起年少时的豪情壮志,骑着马匹奔赴战场的场景。然而,如今的他已经憔悴不堪,只能通过写词来招魂唤起过去的记忆。他认为儒冠(指士人的头巾)常常误人,意味着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社会地位的压力可能会使人迷失自己的初衷和理想。
赏析:
这首词以朴实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失落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照,辛弃疾将个体的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抒发了自己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
词中的山前风雨、雪和鹧鸪声等景物和声音的描写,增强了词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孤独。同时,通过挥羽扇、整纶巾和少年鞍马尘等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豪情壮志的怀念和对自身衰老的感叹。
最后两句“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寄托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反思。儒冠多误身的含义是指社会压力和价值观的扭曲可能会使人远离自己的初心和理想。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情感的抒发和对比的对照,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在共鸣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反思。
诸公学道,略听予言。如同干句家缘。试看登杆踏索,走马行船。何曾说辛道苦,遇艰难、转转心坚。忘危险,更忘身忘命,忘后忘前。不管傍人冷笑,殷勤地,常常谨谨专专。假是苏秦陆贾,说不回肩。人能如斯向道,可搜真、搜妙搜玄。无不悟,又何愁不做神仙。
弓刀陌上,净蛮烟瘴雨,朔云边雪。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方丈三韩,西山八诏,慕义羞椎结。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今代文武通人,青霄不上,却把南州节。虏马秋肥雕力健,应看名王宵猎。壮士长歌,故人一笑,趁得梅花月。王春奏计,便须平步清切。
山瘦溪如练,丹青见亦稀。乱鸦将景过,孤鹜带霞飞。秋色此时老,故园何日归。西风吹独立,搔首怯征衣。
萧条良夜永,秋草对衰颜。露下鸟初定,月明人自闲。独悲无旧业,共喜出时艰。为问功成后,同游何处山。
遍室清凉,满堂功德。四方八表无遮塞。灵光万道出昆仑,人前岂敢夸仙格。缄口无言,灰心有则。姓名已录华胥国。逍遥自在看长安,金花
按图得此已欣然,胜趣何尝有变迁。一把香茅千个玉,不妨邂逅揖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