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清浅不容舟,但有常常绿水流。
莫道江湖风浪阔,此中涓滴是源头。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三竺道中三首》是宋代作家方回的一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触动和思考。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石溪清浅不容舟,
但有常常绿水流。
莫道江湖风浪阔,
此中涓滴是源头。
译文:
石头溪流清浅,无法容纳船只,
但常有绿水流动。
不要说江湖风浪广阔,
这里的涓滴才是源头。
诗意和赏析:
《三竺道中三首》通过描绘一条石头溪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和思考。诗中的石溪清浅,无法容纳船只,但却有不断流动的绿水。这里的江湖风浪虽然广阔,但是作者告诫人们不要忽略了这个看似微小的石溪,因为它才是水流的源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启示。石溪虽然小,却能不断涌出清澈的水流,暗喻着微小的事物也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作者以此来告诫人们,不要只关注江湖的浩渺和波澜,而忽略了细微之处所蕴含的真谛。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通过对比小溪与江湖的大小、细微与浩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微小而珍贵的事物,不要被外部的浮躁所迷失,而是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氛围。
老懶无诗到雪梅,僧窗驼坐拨萁灰。朝来好语成快读,匕筹惊投不为雷。
层层楼阁捧昭回,元是钱王旧战台。山色不随兴废去,水声长逐古今来。年光似月生还没,世事如花落又开。多少英雄无处问,夕阳行客自徘徊。
小桥衔石路,安步水之湄。浪盖菰蒲伏,寒禁笋蕨痴。蜂房深户牖,燕垒渐涂茨。过眼春余几,延缘归思迟。
箕岭逃尧去不回,沈沈遗甃碧烟开。廉泉让水犹堪贵,何况曾轻天下来。
故国看看远,前程计在谁?五更听角后,一叶渡江时。吾道天宁丧,人情日可疑。西陵向西望,双泪为君垂。
望高六宫,位应四星。辅佐君子,警武相成。刘衣褒崇,琛册追荣。于以奠之,有椒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