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巴山里,寒砧楚户边。
上人名籍籍,剌史札翩翩。
世有羞儒服,吾方厌俗缘。
更须求愈辈,章句待磨研。
项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生年据本集卷四《内子生日(戊申)》“居士新年六秩来”推定),字平甫,号平庵,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后家江陵(今属湖北)。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绍兴府教授。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秘书省正字,五年,爲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池州(同上书卷八),移通判重庆府。入庆元党籍,还江陵家居。开禧二年(一二○六)起知鄂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二二),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三年权安抚使(同上书职官七四之二五),以事免。起爲湖南转运判官,未上,用臺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有《易玩辞》、《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项安世诗,以《宛委别藏》本《平庵悔稿》十二卷爲底本。校以清吴长元钞本(简称吴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三卷。
《僧了仙携马太守唱和求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故国巴山里,寒砧楚户边。
在故乡的巴山之间,夜晚的砧鸣声响彻楚地的人家。
上人名籍籍,剌史札翩翩。
僧人的名气很响亮,太守的笔墨飞扬。
世有羞儒服,吾方厌俗缘。
在世间有许多人羞于穿儒服,而我却对世俗的纷扰感到厌倦。
更须求愈辈,章句待磨研。
更需要寻求更高的同辈,来磨砺文章的章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夜晚景象,以及其中的两个角色——僧人了仙和太守。诗人通过对比两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文学的追求。
首先,诗中的巴山和楚地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地域,象征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砧鸣声从巴山传来,寒意萦绕在楚地的房屋边,给人一种寂静而又凄凉的感觉。
其次,诗中出现了上人和剌史两个角色。上人指的是僧人了仙,他的名气很大,显示了他对佛教修行的执着和功力的深厚。剌史则是指太守,他所写的札子(文书)飞扬,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对文学追求的态度,他不满足于世俗的尘嚣,而希望通过追求更高的同辈,来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文学的追求。他提到世间有人羞于穿儒服,显露出对世俗礼教的不满和对儒家文化的看重。他希望能够求得更高水平的同辈,以进一步磨砺自己的文章,表达了对文学修养的追求和对自身进步的期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文学的追求,展现了他对自身修养的渴望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充满禅意和文学情怀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吴越归旗纛,风云助鼓鼙。锦蒙山树遍,弩射海潮低。龙凤城葱郁,牛羊墓惨恓。古祠存故里,秋草庑东西。
辟世忘时势,茅庐傍小溪。灌畦晴抱瓮,接树湿封泥。乳鹿依花卧,幽禽过竹啼。新诗随外得,不用别求题。
一夜东风穿绣户,融融暖应佳时。春来何处最先知。平明堤上柳,染遍郁金枝。姊妹嬉游时节近,今朝应怨来迟。凭谁说与到家期。玉钗头上胜,留待远人归。
江风飘飘杨柳青,江烟漠漠花冥冥。春光潋滟动笙乐,泼酷弄影蒲萄倾。客路迢迢平不颇,应有儿童迎五马。文章太守今几人?风流未有如今者。中原地古风俗淳,君侯抚牧仁化新。黄堂无讼白日静,甘棠有阴芳草春。君侯考绩□未改,虎竹铜符转光彩。功成早向江南来,江南有人遥相待。
宫院深深今是非,可无三户报秦期。直应更作包胥泣,未抵含冤屈宋词。
岛屿遍含烟,烟中济大川。山城犹转漏,沙浦已摇船。海曙霞浮日,江遥水合天。此时空阔思,翻想涉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