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山茶花》

石楠岩桂万年枝,方驾分花占四时。
犀甲鹤头傲霜雪,入春犹见岁寒姿。

作者介绍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山茶花》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石楠岩桂万年枝,
方驾分花占四时。
犀甲鹤头傲霜雪,
入春犹见岁寒姿。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山茶花的美丽和坚韧。石楠和岩桂都是常见的山茶花品种,它们的枝条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茁壮生长。作者表达了对山茶花的赞美,并将其比喻为四季中独立鲜花的象征。无论是鹤头还是犀甲,山茶花都能自豪地屹立在霜雪之中,而到了春天,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姿态,不受岁月的侵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茶花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坚韧和美丽的赞美。石楠和岩桂是山茶花的两个品种,它们在山峦之间生长,扎根于岩石之上。这种生长环境使得山茶花具备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作者用"万年枝"来形容山茶花的枝条,强调了其长久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美丽。

诗中提到的犀甲和鹤头分别代表了坚固和高贵。犀甲是指犀牛的坚硬外壳,象征着山茶花的坚韧不拔;而鹤头则是指鹤的高傲姿态,象征着山茶花的高贵和自豪。霜雪的寒冷不能使山茶花屈服,而是让它们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美丽。

诗的最后两句"入春犹见岁寒姿"表达了山茶花在春季依然能够保持其美丽的外表,不受寒冷冬季的影响。这种坚韧和生命力令人钦佩,也给人以鼓舞和启示。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山茶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坚韧和美丽的讴歌,并寄托了对生命力和自信的赞颂。它提醒人们应该像山茶花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即使在困难和逆境面前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自信。

  • 《太常引 次王居仁为寿韵》

    进为卿相退为仙。叹今古少能全。抛却祖生鞭。且占取、烟霞洞天。遥峰罨画,清流漱玉,故里好山川。黄菊正鲜妍。便沽酒、休论几千。

  • 《试制举人呈同舍诸公二首》

    垣中不减台端峻,池上来従柱下严。同直旧曾连月久,暂来还喜二公兼。〈仆顷与孙莘老同在谏垣,与彭器资同在西掖。〉直言已许侵弹奏,新告行闻振滞淹。顾我粗官何所与,西曹只合论茶盐。早岁同科止六人,中年零落半埃尘。却将旧学收新进,几误今生是后身。肮脏别都遗老骥,沉埋

  • 《杂诗二首》

    高堂断四听,鸣雨晓未止。堂空雨声大,滴滴清我耳。朝眠引幽梦,遇我同心子。谈笑未容周,梦开坐千里。

  • 《寄王季夷》

    平生吾子最知心,巴陇飘零岁月侵。万里喜闻身尚健,五更惟有梦相寻。插花意气狂如昨,中酒情怀病至今。共约暮年须强饭,天台庐阜要登临。

  • 《秋来》

    秋来颇自适,抚此清收时。不假绝交论,聊吟招隐诗。山阿新橡栗,朝廷旧皋夔。早晚罢给散,恩偕雨露垂。

  • 《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