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世间须出世间,世情何事苦牵攀。
蟠胸自作三分国,觌面相悬两戒山。
大好闭门赢得睡,不多识字煞妨閒。
长须赤脚顽於我,未必淳风不再还。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诗词:《山行》
作者:方岳
朝代:宋代
住世间须出世间,
世情何事苦牵攀。
蟠胸自作三分国,
觌面相悬两戒山。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方岳对于山行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山行的经历,他认为在纷繁的尘世中生活,有时需要脱离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净化和自我超越。
诗词的译文如下:
住在世间却要超越世间,
尘世的情感为何让人苦恼。
内心蕴藏三分国土,
面对山峦,感受着两座警示。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以下几点:
首先,诗人强调了离开尘世的必要性。他认为,住在世间的人常常被世俗所困扰,为各种事情所缠绕,而山行可以使人超越尘世的局限,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其次,诗人通过"蟠胸自作三分国"的表达,意味着他在心灵深处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土,这个国土是与世俗分隔开的,是他内心的乐土,代表着他对自我独立性和内心世界的追求。
最后,诗中提到"觌面相悬两戒山",这是诗人在山行中所面临的两座山峦,象征着他的前进道路上的警示和障碍。这两座山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心灵成长中的瓶颈和试炼。
整首诗词通过对山行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内心成长的渴望。它呼唤人们远离纷繁的世俗,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同时,诗词中所蕴含的山水意象和隐喻,让人产生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向往和敬畏,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妙处和春莫遣知,晚尊随柳逐花移。落花绣地春深日,翠柳篵空月上时。
岁岁东风二月时,司花辛苦染晴枝。夜输百斛蔷薇水,晓洗千层玉雪肌。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春愁蹙得眉头破,何处如今更有诗。
醉见千山面。晚晴初、蝉声未了,鸟声尤远。知道仙人丹灶在,尚有陈灰犹暖。但只恐、松枯石烂。笑问年华应不换,又如何、洞里笙箫断。还念我,去归晚。千岩万壑猿啼遍。一思量、一回懊恨,一回泪眼。岂是自家无仙骨,尚被红尘牵绊。要分此、烟霞一半。当日朱仙和葛老,更老黄、
羲和午停车,草木静若萎。我居倦烦促,谁与开我怀。出井泉失冷,迎凉幌空开。翩翩投林羽,饥渴复谁哀。仁哉林间风,为我时一来。惜哉为功薄,隆赫安能回。观涛感巨壑,清啸想高台。徘徊滞心赏,怅望意悠哉。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斯文宗主赖公归,不使它杨僭等夷。四海声名今大手,万人辟易几降旗。天方欲治将焉往,用不崇朝尚窃迟。整顿乾坤从小试,南州昔日洗潢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