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悲噫也不歌,只将恬淡养天和。
团蒲徒倚谁呼觉,梦里分明被佛呵。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扇子诗》是宋代诗人李石所作,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诗词以扇子为主题,通过扇子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首句"也不悲噫也不歌,只将恬淡养天和"表明诗人对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保持了一种超然的态度。他既不为外界的喜怒哀乐而动容,也不为之欢呼歌唱,而是以恬淡的心境养育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天地融为一体。
接下来的句子"团蒲徒倚谁呼觉,梦里分明被佛呵"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的境遇。他坐在团扇上,静静地依靠谁的呼唤而醒来呢?这里的"团蒲"象征诗人沉思的场所,而"谁"则暗示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冷漠。最后一句"梦里分明被佛呵"则可能意味着诗人在梦中受到佛陀的教诲,觉悟到了超脱尘世的真谛。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冷漠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越。通过扇子这一日常物品的形象,诗人将自己与尘世隔离开来,追求一种恬淡自在的心灵境界。这种超脱的态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情怀。
忘忧自古无上策,欲饮家贫酒杯迮。今朝鹊喜报远饷,未坼赤泥先动色。鱼长三尺催脍玉,巨蟹两螫仍斫雪。勿言地僻少过从,清风明月俱吾客。驱除二竖走三彭,零落眼花生耳热。陶然酣卧听松声,媿尔公卿足忧责。
岭头卢老一炉灰,长短根茎各自栽。轻贱已消先世业,知君海上去仍回。
玉辇南巡去不还,翠娥望断楚云间。波寒剩寫哀弦怨,露冷偏滋泪篠斑。一水盈盈伤远目,九峰(左山右双)(左山右双)惨愁颜。荒洲千古凄凉地,半掩空祠向暮山。
牛屋渔矶在履封,晚将身世托春风。荒原拾穗谁怜我,小队寻花屡屈公。耄有须眉如盖老,衰无歌诵美文翁。明时各遂飞潜性,去矣鞭鸾碧落中。
穷怀卿相忧,老作儿女悲。百尔皆妄想,一粲看新诗。短长总归尽,君阅古盛衰。煌煌五侯家,宽作数世期。经史或不读,名字亦奚为。茂对乾三阳,静养月一规。
青帝于君事分偏,秾堆浮艳倚朱门。虽然占得笙歌地,将甚酬他雨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