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经怀沃漏卮,荣华过眼脱轻衣。
定心稍觉无来往,时事谁能问是非。
禄去身安常自喜,宅成囊竭可无讥。
交游散尽余亲戚,酒熟时来一叩扉。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十日二首》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官场上的得失与忧患。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忧患经怀沃漏卮,
荣华过眼脱轻衣。
定心稍觉无来往,
时事谁能问是非。
禄去身安常自喜,
宅成囊竭可无讥。
交游散尽余亲戚,
酒熟时来一叩扉。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在官场上的感受和思考。诗词的主题是人生的变幻和人世间的虚妄荣华,以及作者面对权势和名利的态度。通过描写官场的得失和忧患,苏辙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疑问,以及对个人安宁和内心定力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辙的感慨和心境。首句“忧患经怀沃漏卮”意味着作者内心的忧虑和困扰,以及时间的流逝。荣华过眼,脱去轻衣,表达了作者对权势名利的淡漠态度和对世事变幻的看透。接下来的两句“定心稍觉无来往,时事谁能问是非”反映了作者对世事的疑惑和对真理的追寻。
下半部分的诗句中,苏辙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官场的失意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他说“禄去身安常自喜”,意味着离开官场后,他能够过上平静自在的生活,并为此感到高兴。而“宅成囊竭可无讥”则表示即使家境贫困,也不会有人嘲笑他,因为他已经摆脱了追求财富的欲望。
最后两句“交游散尽余亲戚,酒熟时来一叩扉”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亲情的失望。他的交游散尽,亲戚们也渐渐疏远,只有在酒醉时才有人来敲门。这句话暗示了人际关系的虚假和世事的无常。
总的来说,《十日二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思考和对名利的冷漠态度。诗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反映了苏辙的独立精神和对世俗欲望的超脱。
舍北小桃才及肩,可怜枝弱苦花繁。黄昏雨急东风恶,惜尔不禁春夜寒。
长松落阴满苍苔,四面轩窗向水开。何限晚凉消不得,隔溪分看待人来。
春旱久闵雨,夏潦复望晴。米尽薪亦绝,涨水与阶平。山信得新粟,欣然听舂声。书生易满足,笔砚还施行。南风柱础乾,西照窗户明。雨其遂已乎?努力趣秋成。
才兼文武播雄名,遗爱芳尘满洛城。身在行台为仆射,书来甪里访先生。闲游占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千里相思难命驾,七言诗里寄深情。
虽非文史足三冬,岂类无心但有胸。曾读丘坟叨典领,再分符竹荷矜容。君恩欲报微萤爝,亲禄方营苟釜钟。平日交情今楚越,徒劳瞻望景山松。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