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惟堪一味闲,坐令诸子了生绿。
般柴运水皆行道,挟策读书那废田。
兄弟躬耕真尽力,乡邻不惯枉称贤。
裕人约己吾家世,到此相承累百年。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示诸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老去惟堪一味闲,
坐令诸子了生绿。
般柴运水皆行道,
挟策读书那废田。
兄弟躬耕真尽力,
乡邻不惯枉称贤。
裕人约己吾家世,
到此相承累百年。
中文译文:
年老之后只希望过着一种悠闲的生活,
坐而使我的子孙茁壮成长。
无论是运柴还是挑水,我都能行得正道,
提起书卷来,也不会荒废田地。
兄弟们勤劳耕种,真正尽力而为,
乡邻们不习惯虚名的称颂。
我约束自己,为了家族的传承,
从这里开始,积累了百年的荣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写给他的子孙的示诫与告诫之作,表达了他对家族传承和后代子孙的期望。诗中通过老年人的自述,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过上幸福安逸的日子。
诗中提到的般柴运水是指日常琐事,也代表着平凡而辛勤的劳动。苏辙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坚持行正道,不断学习,不荒废人生。他强调兄弟们勤劳耕种、尽力而为,而不是只追求虚名的称颂。这是对实干精神和务实态度的赞美,也是苏辙对于家族价值观的传承的呼唤。
最后几句表达了苏辙对家族的重视和承诺。他约束自己,将家族的荣耀传承下去,并期待后代能够继承百年的家风,为家族增光添彩。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苏辙对于家族传承的思考和期望。他希望子孙们能够珍惜劳动,追求真正的实干和学问,保持家族的地位和声誉。诗中透露出对家族价值观和传统的重视,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人奋斗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乱石槎牙泻怒涛,满船性命等鸿毛。莫夸好手翻成误,寄语舟人稳着篙。
吹彻瑶笙鹤未还,小桥流水碧潺潺。夜深梦醒推窗看,白月无痕雪满山。
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补衣未竟迫秋露,待饭不来闻午钟。稚子挟书勤质问,邻翁释耒间过从。今朝一笑君知否,满瓮新醅粥面醲。
金华唐吕两儒先,夜半黄梅君并传。不日经筵重坐席,蹔时黉舍冷无毡。引班晓漏槐枫里,出宰春风桃李边。莫遣垂杨知别恨,一篙新涨解归船。
刘氏盟,吕氏争。臣不如陵吕氏獗,刘氏绝臣不如勃?平乎平乎智有余,胡为甘此两不如。兹言非智还非愚,平乎竟尔为身图。
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来此坐移时,森然毛发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