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重惜时。
争向伪时须便信,奈何真处却生疑。
既称有客告曾子,岂为无人毁仲尼。
父子君臣独未免,尧夫非是爱吟诗。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首尾吟》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尧夫非是爱吟诗,
诗是尧夫重惜时。
争向伪时须便信,
奈何真处却生疑。
既称有客告曾子,
岂为无人毁仲尼。
父子君臣独未免,
尧夫非是爱吟诗。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价值观的思索。诗中的"尧夫"指的是有智慧和德行的人,而并非指具体的尧帝。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爱好吟诗的人的看法,他认为吟诗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爱好,而是出于对时代的重视。他希望在虚伪的时代中,人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仰,而不是因为真实的观点和信仰而产生疑虑。诗人还提到了曾子和孔子,暗示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人贬低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最后,诗人也提到了父子和君臣的关系,暗示在社会伦理中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赏析:
《首尾吟》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寓意深远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和价值观的关注。诗人以"尧夫"作为象征,借以反映当时社会中有智慧和德行的人的处境。他对于吟诗的人并非抱有纯粹的赞赏,而是希望他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坚守真实之道。诗中的"伪时"和"真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虚伪现象的担忧和对真实信仰的呼唤。通过提到曾子和孔子的对比,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价值观的争议和不稳定性。最后,诗人以父子和君臣的关系作为结尾,暗示了社会伦理体系中存在的瑕疵和问题。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传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和价值观的思考。它通过对于吟诗者、伪时和真处的对比,以及对于曾子、孔子、父子和君臣关系的提及,展示了作者对于社会伦理和真实信仰的担忧和思索。《首尾吟》凝练地表达了邵雍对于时代和价值观的关切,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龙褒有何罪,天恩放岭南。敕知无罪过,追来与将军。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
属国新从海外归,君平且莫下帘帷。前生恐是卢行者,後学过呼韩退之。死後人传戒定慧,生时宿直斗牛箕。凭君为算行年看,便数生时到死时。
睛色先从喜鹊知,斜阳一抹照天西。竹鸡何物能无赖,如许泥深更苦啼。
江左风流人,安石颇巨擘。丝竹不去耳,用逃忧患域。陶琴不须弦,我辈所矜式。设逢东山翁,兕觥与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