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以石得名,土惟山之贼。
如何云此山,土石相充斥。
土上而石下,无良跻有德。
土实最下底,位高忝厥职。
或云三千年,此土化为石。
顽阴不坚阳,如寄暂容迹。
因知造化功,不出纤毫力。
君子自苦辛,小人多羽翼。
念从开辟来,久矣莫变革。
吾其柰此何,唧唧复唧唧。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书触目》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晁说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与石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种哲理思考。
诗中描述了山因为有石而得名,而土则被视为山的敌人。诗人思考着如何形容这座山,因为土和石相互充斥其中。土在上,石在下,没有良善的人能够攀登到高位并担任职责。土是最底层的实质,而位高者则感到惭愧。有人说这土已经化为石头已有三千年之久,这土像是暂时容纳了石头的痕迹,阴暗的力量不如阳光坚固。因此,诗人认识到造化的力量,即使是微小的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诗人思索着君子的辛勤努力和小人的得意洋洋。他念及从开辟之初以来,世间已经久远而没有变革。他自问,我又该如何对待这一切呢?唧唧复唧唧,这是诗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复思考和疑问。
这首诗词通过山与石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变化。它表达了对于造化力量的思考,以及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整体而言,这首诗词给人以深思的启示,引发人们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发底青青无限春。落红飞雪谩纷纷。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书万卷,笔如神。眼看同辈上青云。个中不许儿童会,只恐功名更逼人。
接石为槽绕画檐,清风爽气坐来添。恰从天外为飞瀑,又向人间作水帘。
久不在城市,少留心怅然。幽芳可揽结,伫子饮云泉。
自叹平生老道涂,不堪泥雨又驱车。鹭鹚第一清高底,拂晓溪中有干无。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夫婿与兄弟,目前见伤死。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
云长不绝旧君情,元直终随老母行。立效报公何感慨,指心辞主更分明。三方本以兵攻战,一士能为国重轻。多谢曹刘存大度,任教忠孝得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