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须耕稼,无端浪出游。
客途南北雁,世事雨晴鸠。
蓬转何时已?灰寒善自谋。
江湖千万里,何处久渔舟?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復置前列,爲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爲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臺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爲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爲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復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祕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着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復失地,着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爲底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爲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爲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爲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书悔》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衣食须耕稼,
无端浪出游。
客途南北雁,
世事雨晴鸠。
蓬转何时已?
灰寒善自谋。
江湖千万里,
何处久渔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的悔意和忧思。诗人在诗中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以及对世事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衣食须耕稼,无端浪出游。”表达了务农是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随意的游荡则是一种无端的行为。这里衣食须耕稼的意思是人们应该努力耕种土地,谋求衣食,而不是随意地游荡。
接下来的两句“客途南北雁,世事雨晴鸠。”通过比喻南北飞行的雁和随天气变化的鸠,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在世事变幻中游离不定的忧虑。诗人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坚守稳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接着的两句“蓬转何时已?灰寒善自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游荡的懊悔。蓬转指的是漂泊不定,没有归宿的状态。诗人意识到应该自谋生计,不再随波逐流。
最后两句“江湖千万里,何处久渔舟?”表达了诗人对江湖漂泊生活的思念。江湖千万里是对江湖浩渺辽阔的描绘,而渔舟代表了诗人曾经的生活方式。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过去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但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久留在江湖,应该谋求稳定和自立。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书悔》通过对衣食耕稼、游荡、世事变化、自谋生计和江湖漂泊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懊悔和对稳定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通过反思自己的过去,能够找到一条更加坚实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治平时。暂垂帘,佑圣子、解危疑。坐安天下逾岁。厌避万机。退处宸闱。殿开庆养,志入希夷。扶皓日,浴咸池。看神孙、抚御千载,重雍累熙。四方钦仰洪慈。阴德远,仁功积,欢养罄九域,礼无违。事难期。乘霞去,乍睹升仙,诰下九围。泣血涟如,更鸾车、动春晚、雾暗翠旗。路指
投老诗成癖,愁生为客途。烟云长在目,山水暂游吴。远意极千里,归心寄九衢。一身仍更病,意绪日荒芜。
报道灯花如画。烨烨文章*绣。安顾莫风摇,应恐夜寒花瘦。搔首。搔首。结果望天将就。
冷杉枯柏路盘空,毛发生寒略略风。两汉真仙在何处,巡香行绕蕊珠宫。
日薄寒空,正泽国、一汀霜叶。过万里、西风塞雁,数声哀咽。耿耿有怀天可讯,悠悠此恨谁能说。倚阑干、老泪落关山,平芜隔。提短剑,腰长铗。昔壮志,今华发。有江湖征棹,水云深阔。要斩_鼯埋九地,可怜乌兔驰双辙。羡渠侬、健笔扫磨崖,文章别。
天地中閒浩浩歌,从地乌兔健飞过。旁人若问功名事,笑指南柯蚁一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