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来烟爨苦凄凉,金灶峥嵘突尾长。
满箧香粳无处用,邮亭一饱待桄榔。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爲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歷集贤校理,着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復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着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爲《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爲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诗词:《书事二首》
北来烟爨苦凄凉,
金灶峥嵘突尾长。
满箧香粳无处用,
邮亭一饱待桄榔。
【中文译文】
北方的炊烟苦凄凉,
金灶高高耸立,尾部延绵不绝。
满满一箧的香米无处可用,
邮亭中等待着一顿桄榔佳肴。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孔武仲所作,通过描绘书事(即文书办公的情景),表达了对辛勤劳动的无奈和对寻求快乐的渴望。
首句以北方的炊烟苦凄凉为开篇,炊烟既象征着人们的辛勤劳作,也带有些许凄凉之感。作者用北来烟爨来形容这种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北方农民勤劳努力的场景。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金灶的峥嵘突出和尾部的长长延伸。金灶指的是用黄金制作的灶台,峥嵘突尾长的描绘则突出了它的高耸和庞大。这种描写暗喻了文书办公的繁琐和冗长,给人一种拖延的感觉。
第三句中,满箧的香粳却无处可用,暗示了劳动成果的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或者说书信往来的繁文缛节无法为人带来实质的好处。这种无效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前两句中的无奈情绪。
最后一句中,邮亭成了寻求快乐的去处,一饱待桄榔。邮亭是人们传递书信的重要场所,而桄榔则是一种口感麻辣的佳肴。这里,邮亭和桄榔象征着一种解脱和寻求快乐的渴望,人们在繁忙的书事之余,渴望能够得到片刻的轻松和享受。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书事的繁琐和劳动的辛苦,同时也抒发了对快乐的向往。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索和对人类境遇的关注。
说得一尺,行得一尺。身非肉团,心如墙壁。用光眉十方,照世眼双碧。诸尘三昧兮在我自然,万像森罗兮与渠平出。
默默守柴荆,人间事颇更。病方知养性,贫始欲谋生。尚有狂奴态,元无老婢声。迩来尘虑尽,勿怪小诗清。
机忘室亦空,静与沃洲同。唯有半庭竹,能生竟日风。思山海月上,出定印香终。继后传衣者,还须立雪中。
庭竹森疏玉质寒,色包葱碧尽琅玕.翠筠不乐湘娥泪,斑箨堪裁汉主冠。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栾。此君引凤为龙日,耸节稍云直上看。
早日羁游所,春风送客归。柳花还漠漠,江燕正飞飞。歌舞知谁在,宾僚逐使非。宋亭池水绿,莫忘蹋芳菲。
天嫌物兼美,而使密云藏。已向石屏见,何须照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