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蝇方少夜蚊多,摇脱霜纨奈热何。
独向中庭待明月,一身清露泻金波。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暑夕待月庭下夜深方归》
中文译文:
炎热的夏夜,白天的苍蝇渐渐减少,而夜晚的蚊子却更多,
摇动脱落的霜纨,无法忍受这酷热。
独自站在庭院中等待明月的到来,
清凉的露水滴落下来,泛起金色的涟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同所作,在描绘夏夜的景象和感受中,表达了作者对炎热夜晚的不满,以及对明月的期待和欣赏。
首先,诗人通过对昼夜昆虫的变化描写,表达了夏夜与白天的鲜明对比。白天的苍蝇逐渐减少,而夜晚的蚊子却更加繁多,说明了夜晚的酷热和闷热,这种对比衬托出夏夜的不适感。
然后,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庭院中独自等待明月的情景。在闷热的夜晚,他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期待明月的出现。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渴望,明月作为夜晚的一种美好景象,象征着清凉和宁静。明月的出现给予了诗人一种清爽和舒适的感受。
最后,诗人运用了清露泻金波的意象来形容夜晚的清凉。清凉的露水滴落在地面上,形成金色的涟漪,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这种景象与闷热的夏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清凉的渴望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夏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闷热夜晚的不满和渴望清凉的情感。诗中的明月和清露泻金波成为了诗人心灵得到舒缓和安慰的象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孤城度日宛如年,赖有吾人慰眼前。把酒论文方累月,扬鞭别我遽朝天。长才合赴风云会,新渥行沾雨露边。帝里故人如见问,为言衰悴愈皤然。
寂寂秋烟锁碧湾,往年此地有禅关。不神移入龙宫去,一夜风雷吼万山。
子元才望未专城,玉面醪敷且细倾。宠辱尽捐身外事,醺酣聊乐圣之清。分甘亦复怜吾老,饮湿终惭不自营。归去须君传此法,秫田百亩便平生。
十年鳌禁谪仙人。冰骨冷无尘。紫诏十行宽大,白麻三代温淳。天开寿域,人逢寿日,小小阳春。要见神姿难老,六峰多少松筠。
湾头登小艓。惯风生衣香,水湔裙褶。待到重门,纵教携玉腕,尚羞红颊。月姊窥侬,也劝饮深杯稠叠。织女机边,一线秋河,夜凉人涉。早是含情迎接。怕峡雨他山,易沾桃叶。第一相思,是床东袜刬,暗尘潜蹑。旧事凄凉,化梦里双飞蝴蝶。剩有轻绡十幅,曾围秀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