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织罗收,天边夕蟾映。
皎洁银界宽,虚明佛心定。
可爱不可持,乾坤共孤影。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水月》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湖上织罗收的景象,天边夕蟾映照着湖面。诗中展现了皎洁的银色界限,宽广的天空和虚幻的明亮。同时,诗人也融入了佛教的理念,描述了虚明的佛心定静。整首诗表达了美丽而不可持久的景色,以及人世间的孤影和万物的虚幻。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湖面上织罗归收的场景,表现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天边的夕蟾映照在湖水中,映出了皎洁的银色界限,给人以宽广的感受。同时,诗中的“虚明佛心定”揭示了诗人借佛教思想来寄托内心的愿景,表达了对虚幻世界的超脱和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又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悲凉。诗人用湖面上织罗收的景象,表达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不可持久,以及人生的孤独和无常。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深思赋予了诗词更深层次的意义。
《水月》这首诗词在表现美景的同时,融入了佛教的思想,通过对虚幻和无常的思考,呈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这种兼具美感和哲理思考的特点,使得这首诗词在宋代诗歌中独具一格,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审美的享受。
吾儒交贺得宗师,片善盱衡置百非。小驻锋车宣室召,时观谭麈頖宫挥。诗坛已许公馀论,邻烛何曾靳寸辉。此意急须笺阿衮,不因鱼稻久忘归。
风弄波涛鼓角喧,蜀江犹有阵图存。纶巾羽扇人何在,眼看群儿戯棘门。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故宫何在绿离离,逆顺兴亡世所知。草木尚怀勾践德,山川仍识夏王悲。行人月下谁吹笛,游客街前自买碑。欲倚阑干问陈迹,苍烟白露两迟疑。
窈窈崖头墨,沉沉水面青。枫林啸山鬼,竹月下湘灵。欸乃元郎曲,离骚屈子经。欲知当日意,须向此中听。
玉奴何必减花奴,省识春风作画图。临水隔花看走马,翻身射鴈落雕弧。词场君擅倾城色,诗社侬凋觅句须。摩垒致师仰余勇,政惭连叔答肩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