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衣冠萃一门,如公终始见舆言。
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尊。
继世拜封前及后,并时当政弟连昆。
汉袁杨与唐萧杜,更有清风在裔孙。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司空赠太傅康国韩公挽辞五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太傅康国韩公的离世为主题,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敬意。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文物衣冠萃一门,
如公终始见舆言。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尊。
继世拜封前及后,
并时当政弟连昆。
汉袁杨与唐萧杜,
更有清风在裔孙。
诗意:
这首诗以康国韩公的离世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康国韩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他的才华和品德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诗人通过描绘康国韩公的众多学生和后继者,表达了他的影响力和他在学术和政治领域的杰出地位。诗人还提到了其他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如汉朝的袁杨、唐朝的萧杜,以及康国韩公的后代,他们也继承了康国韩公的风范,并在各自的时代有所成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康国韩公的赞颂和怀念,展示了他在政治和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诗中提到了康国韩公的学生和后继者,表达了他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诗人还通过提及其他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强调了康国韩公在学术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整首诗以庄重而庄重的语言表达了对康国韩公的尊敬和对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崇高赞美。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高尚的主题,展示了苏颂作为一位文人的才华和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宋代,苏颂作为当时的名士和文人,通过这首诗向康国韩公表达了他对其的敬意和思念之情。整首诗言简意赅,用字凝练,通过描绘康国韩公的学生和后继者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展示了康国韩公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康国韩公的推崇和对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传递了对康国韩公的深深怀念之情。
闭目藏真神思凝,杳冥中里见吾宗。无边畔,迥朦胧,玄景观来觉尽空。
渭入秦宫古,褎分蜀道难。泉声春雨後,月色晓程寒。蚕浴桑芽短,禽啼杏萼丹。从来称召杜,民俗在君安。
寒入疏蓬夜雪深,是非难辩口如喑。一官不幸有奇祸,万事但求无愧心。想像骑牛开画卷,丁宁回雁寄来音。传家一首冰壶赋,未信横舟竟陆沉。
松月冷飕飕,片片云霞起。匼匝[1]几重山,纵目千万里。溪潭水澄澄,彻底镜相似。可贵灵台物,七宝[2]莫能比。
桃李门墙万柳青,诗人茅屋独凄清。檐前古木无春叶,可怪乐风亦世情。
天将南北分寒燠,北被羔裘南卉服。寒气凝为戎虏骄,炎蒸结作虫虺毒。周王止化惟荆蛮,汉武凿远通孱颜。南标铜柱限荒徼,五岭从兹穷险艰。衡山截断炎方北,回雁峰南瘴烟黑。万壑奔伤溢作泷,湍飞浪激如绳直。千崖傍耸猿啸悲,丹蛇玄虺潜蜲蛇。泷夫拟楫劈高浪,瞥忽浮沉如电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