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陈守子华宿土囊有感》

三年抱恙多闭门,只得两度敲禅扃。
道人问我缘底出,为送乡城两史君。
阛中暑湿如炊甑,山寺阴凉百僧定。
往年过此苦匆匆,今日海山看古镜。
伊谁一念饭行人,至今规矩犹如新。
可叹延平小书舍,虚致雩桥风月夜。

作者介绍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送陈守子华宿土囊有感》是宋代陈宓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陈守子华离开延平小书舍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年多的疾病让我多次闭门不出,
只得两次推开禅房的门扉。
道士问我离开的原因,
是为了送别乡城的两位士人。
城市里的喧嚣炎热,宛如炊甑,
山寺里的凉爽宁静,百僧定定。
往年我匆匆走过这里,心中苦涩,
今天我在海山之间看见了古老的镜子。
有人一念之间给行人一餐食,
至今这份规矩依然如新。
可叹延平的小书舍,
虽然虚无,但拥有雩桥的风和月的夜。

诗意:
《送陈守子华宿土囊有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和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人在疾病中多次闭门不出,却为了送别乡城的两位士人而再次出门。诗中通过对城市和山寺的描写,凸显了城市的喧嚣和山寺的宁静,暗示了离别的苦涩和希望能够找到宁静的归宿。诗末提到了延平的小书舍,虽然虚无,但却有雩桥的风和月的夜,暗示了对友人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得到宁静和美好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离别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陈宓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城市的喧嚣与山寺的宁静相对照,凸显了离别所带来的内心的苦涩和对宁静归宿的向往。诗人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映衬内心的情感,以古镜的形象来暗示离别的感慨和对过去的回忆。最后,诗人用延平的小书舍和雩桥的风与月来象征友人在新环境中的归宿和美好,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

这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离别的苦涩和对宁静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盼。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余地,体现了宋代诗人的独特魅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 《移家四首》

    每怪陵瓜传五侯,何须径竹候羊裘。渔樵来往人皆好,丘壑行藏老即休。巢燕阁头飞娜娜,戏鱼篱尾出悠悠。采莲采芰明朝兴,早向东邻买小舟。

  • 《岁暮》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 《题化龙坊酒楼壁》

    若问先生归去来,此行直是到天台。碧桃瑶草紫芝熟,到日须容醉玉杯。

  • 《题搨本姜楚公鹰》

    忆昔呼鹰塞草枯,妖狐狡兔笑谈无。明窗见画空三叹,恍若霜郊遇猎徒。

  • 《示儿》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山鸟旦夕鸣,有类

  • 《同年春燕》

    少年三十士,嘉会良在兹。高歌摇春风,醉舞摧花枝。意荡晼晚景,喜凝芳菲时。马迹攒騕褭,乐声韵参差。视听改旧趣,物象含新姿。红雨花上滴,绿烟柳际垂。淹中讲精义,南皮献清词。前贤与今人,千载为一期。明鉴有皎洁,澄玉无磷缁。永与沙泥别,各整云汉仪。盛气自中积,英名

版权所有©成语大全网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