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挑书束破裘,宦情薄处不宜秋。
二年拄笏山虽好,十舍浣花江合流。
此处移文寻旧社,尚因奇字忆方舟。
西川傥有东来雁,莫道曾无截镫留。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处道》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好友处道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象,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友谊的珍贵。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上马挑书束破裘,
宦情薄处不宜秋。
二年拄笏山虽好,
十舍浣花江合流。
此处移文寻旧社,
尚因奇字忆方舟。
西川傥有东来雁,
莫道曾无截镫留。
诗词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勾勒了离别的情景。诗人上马,挑着已破旧的裘袍,意味着他即将离开。他感慨地说,官场的压力使得他无法在这个淡薄的季节里安然享受秋天的宜人氛围。
诗中提到的“二年”指的是诗人在担任某个职位时的时间。他称赞了那里的山水景色,但他心中却充满了离别之情。他离开之后,他的心思会回到过去的社交圈子,因为那里有令他怀念的友人和交往。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思考。他说即使远在西川的地方有东方的候鸟回来,也不要说曾经没有离别的痕迹。这句话象征着友情的长久和重要性,即使时光流转,友谊仍然存在。
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情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隐含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友谊的思念和珍视。这首诗在朴素中透露着深情,让人感受到离别的苦涩和友情的珍贵。
风舟挽晴江,载客日夜行。身远心在家,腹肠何由平。未知所到期,先计还归程。时寻别时语,涕泪下纵横。仰观风中云,下视水上萍。共在天地间,可无同飘零。泻此樽中酒,美鱼其饮羹。虽饱不厌饥,强醉终自醒。笑言虽在远,音问犹有形。愿因东南风,时寄西北声。
桃李无言一径深。客愁春恨莫相寻。看花酌酒且开襟。白雪浩歌真快意,朱弦未绝有知音。月明千里故人心。
雄屏口分寄,珍祠倏再临。翚飞丛宇峻,龙濩伏渊深。蘋藻罗清荐,金匏合雅音。风旌翻凤蜺,晨炷燎榆沉。麝墨披新刻,尘签认旧吟。乐游情未足,残照下西岑。
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老饥方驱后,津梁忽已疲。行迈殊未歇,且拚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
西庵松竹深,薄暮更微雨。山禽不畏人,嘲哳方对语。而余倦宦者,罢日今可数。京邑夙所怀,其如恶尘土。行复念斯游,回头怅何许。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