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州乌石与僧堂,丛识茫茫不可当。
提起衲僧拄杖子,五湖四海沸如汤。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一篇诗词。这首诗描述了望着州内的乌石与僧堂,才感叹群山连绵,茫茫无尽,难以抵挡。提起衲僧手拄着僧杖,无论是五湖四海的僧人,还是众多信徒,都如热水沸腾一般。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乌石和僧堂的景象的赞美,同时也表达出对衲僧和信徒的敬仰之情。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景物描写,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山水之美和佛教信仰的敬畏之心。
这首诗词表达了释宗杲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叹,以及对佛教僧人的钦佩之情。通过对自然山水与僧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衲僧拄杖子的形象则象征着佛法的引导和指引,五湖四海沸腾的景象则呈现了佛法的广泛传播和受众的热情。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它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佛教信仰的奇妙融合,使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佛教的顶礼膜拜之情。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读者带入一个富有诗意和宗教意味的境界,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也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蛮素。独立踌躇肠欲断,一段若耶溪女。水底新妆,空中香袖,斜日疏风浦。向人欲语,垂杨清荫多处。便好花里唤船,碧筒白酒,微吸荷心苦。佳月一钩天四碧,隐约明波横注。雪藕逢丝,擘莲见薏,枕簟凉如雨。一双宿鹭,伴人永夜翘伫。
开花空道胜于草,结实何曾济得民。却笑野田禾与黍,不闻弦管过青春。
少年看花双鬓绿。走马章台管弦逐。而今老更惜花深,终日看花看不足。坐中美女颜如玉。为我一歌金缕曲。归时压得帽檐欹,头上春风红簌簌。
柳巷向陂斜,回阳噪乱鸦。农桑子云业,书籍蔡邕家。暮叶初翻砌,寒池转露沙。如何守儒行,寂寞过年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暂解尘缨锁与韁,鲈风秋色似鲈乡。从今第四桥南去,蟹簖渔矶属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