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学元非世,能诗新有声。
诸公交郑季,多士闭何生。
泛爱经过数,移书底里倾。
又为淮海别,病眼向谁明。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送江季恭》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季恭离去了,
他的学问超越了世间,
他的诗歌新颖而有声。
他与众多官员交往,
但才华横溢的士人们却不理解他。
他广泛传授自己的知识,
却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
他又要离开淮海地区,
他的病眼向谁诉说自己的苦衷呢?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陈师道送别江季恭的情景。江季恭是一个有着卓越学问和独特诗歌才华的人,但他在与官员和士人的交往中感到孤独和被误解。他尽自己的努力向人们传递知识,但却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欣赏。最后,他不得不离开淮海地区,无人能够真正明白他内心的痛苦。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陈师道对江季恭的深深惋惜和对他所面临的困境的思考。江季恭被描绘为一个有着卓越才华的人,他的学问和诗歌都具有创新和独特的特点。然而,他的才华与众多官员和士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冲突,导致他被误解和孤立。诗中的"泛爱经过数,移书底里倾"表达了江季恭广泛传授自己知识的行动,然而,他的心意却无人能够理解。最后两句"又为淮海别,病眼向谁明"则表达了江季恭离开淮海地区的离愁别绪以及他无法找到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的失望和困惑。
陈师道通过这首诗词,抒发了自己对江季恭遭遇的同情和对才华被误解的思考。这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于才华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孤独感的体会。整首诗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描绘出江季恭的形象和他所面临的处境,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思和对人与人之间理解的渴望。
青山修竹矮篱笆,彷佛林泉隐者家。酷爱绿窗风日美,鹤梳轻毳乱杨花。
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侍臣消瘦尽,日暮碧江潭。
莺蝶太匆匆。恼杀哀翁。牡丹开尽状元红。俯仰之间增感慨,花事成空。垂柳绿阴中。粉絮濛濛。多情多病转疏慵。不是东风孤负我,我负东风。
翠袖娇鬟舞石州。两行红粉一时羞。新声难逐管弦愁。白发主人年未老,清时贤相望偏优。一尊风月为公留。
物贵皆由楮币轻,近闻五岭亦通行。旧时白苇黄茅里,有犬鸡声布有声。
力荐资深入柏台,独延吉甫客翘材。如何岁晚钟山寺,只见黄州副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