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忆婆娑树,双垂满地阴。
春风吹社燕,归意逐淮禽。
帆落横江尽,门开小院深。
先挝大法鼓,续震海潮音。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送李讲主还维扬》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送别李讲主离开维扬的场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一系列动作,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归乡的期盼。
诗中的"婆娑树"是一种形态婆娑、枝干垂垂的树木,这里用来形容参天大树的枝叶低垂,遮挡了地面的阳光,给人一种浓郁的阴凉感。"春风吹社燕"描绘了春天微风拂动下燕子在村落中飞翔的景象,这里借以表达了送别者满怀离情,希望燕子能够传达他的归乡之意。"归意逐淮禽"则进一步强调了送别者对归乡的渴望,希望淮河的鸟儿能够传达他的心愿。
"帆落横江尽,门开小院深"这两句描绘了李讲主出发的情景。帆落指的是船帆降下,船只驶离江心,暗示着李讲主即将离开。门开小院深则描述了离别地的景象,门敞开,小院深邃,意味着李讲主即将远离家乡。
最后两句"先挝大法鼓,续震海潮音"通过描写鼓声和潮声,表达了送别者对李讲主的送行之情。大法鼓的声音沉重有力,震撼人心,象征着送行的庄严和祝福,而海潮的声音则代表着离别的哀愁和无尽的远方。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动作为依托,表现了离别的情感和对归乡的向往。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和动作,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人情之间的纠结和复杂,使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离别的苦涩和思乡的情感。
发底青青无限春。落红飞雪谩纷纷。黄花也伴秋光老,何事尊前见在身。书万卷,笔如神。眼看同辈上青云。个中不许儿童会,只恐功名更逼人。
接石为槽绕画檐,清风爽气坐来添。恰从天外为飞瀑,又向人间作水帘。
久不在城市,少留心怅然。幽芳可揽结,伫子饮云泉。
自叹平生老道涂,不堪泥雨又驱车。鹭鹚第一清高底,拂晓溪中有干无。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官军收洛阳,家住洛阳里。夫婿与兄弟,目前见伤死。吞声不许哭,还遣衣罗绮。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生为名家女,死作
云长不绝旧君情,元直终随老母行。立效报公何感慨,指心辞主更分明。三方本以兵攻战,一士能为国重轻。多谢曹刘存大度,任教忠孝得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