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今古号名州,况是风流得隐侯。
吴岫稍迎双隼旆,洛尘凡敝几貂裘。
预期庭下无嚚讼,还向樽前作艳讴。
去去国门认不羡,画船烟浪入清秋。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送沈学士知常州》是宋代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毗陵今古号名州,
况是风流得隐侯。
吴岫稍迎双隼旆,
洛尘凡敝几貂裘。
预期庭下无嚚讼,
还向樽前作艳讴。
去去国门认不羡,
画船烟浪入清秋。
诗意:
这首诗词是送别沈学士前往常州的作品。诗人称颂了常州的美誉,将沈学士比作隐居的侯爵,表达了对他风华绝代的赞美。诗中描绘了吴岫山脉迎接沈学士的画面,以及沈学士在洛阳的贫困景况,几乎穿破的貂裘衣服。诗人预料到在常州府衙下不会有纷争和争议,而是会在酒宴上为沈学士唱起艳丽的歌曲。最后,诗人借画船穿越秋天的烟浪,表达了对沈学士远行的祝福和不羡慕他去国门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送别沈学士的场景,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子的情怀和风度。诗人通过对常州的称颂和对沈学士的赞美,展示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他前程的祝福。描绘吴岫山脉迎接双隼旆的景象,表达了对沈学士的崇高评价,将其比作隐居的侯爵,彰显了他的风采和才华。而洛尘凡敝的几貂裘则暗示了沈学士在洛阳的贫困境遇,与隐侯的风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对庭下无嚚讼的预期,表现了对沈学士无忧无虑的祝福,而在樽前作艳讴的情景则展现了友人之间欢聚的场景。最后,诗人以画船烟浪入清秋的意象,表达了对沈学士远行的祝福和对他未来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词既描绘了景物之美,又展现了人物之情,既有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又抒发了自己的心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对沈学士的赞美和送别,展现了宋代士人的雅致风度和情谊深厚的交往。
公家昆季尽时贤,叔也骅骝拟度前。书谂亲庭先静退,至今文采照林泉。
镂刻黄金屋。向炎天、蔷薇水洒,净瓶儿浴。湿透生绡裙微褪,谁把琉璃藉玉。更管甚、微凉生熟。磊浪星儿无着处,唤青奴、记度新翻曲。娇不尽,蕲州竹。一泓曲水鳞鳞蹙。粉生红、香脐皓腕,藕双莲独。拂掠乌云新妆晚,无奈纤腰似束。白笃耨、霞觞浮绿。三岛十洲身在否,是天花、
二年流落大梁城,每送君归即有情。别路算来成底事,旧游言著似前生。苑荒懒认词人会,门在空怜烈士名。至竟男儿分应定,不须惆怅谷中莺。
春山晒日开百花,红紫乱眼生交加。青一晴高褰翠幄,绣被堆叠帝所家。平江千里铺一席,扁舟脱若弃履舄。安得一醉眠千年,世间万事都弃捐。
墙里一区谁氏宅,照墙不作夭桃色。翠条乞怪玉花繁,馨香借与新诗力。
虹光贯月夜将半,江影涵秋凉有余。零落宣和旧时谱,无情汴水正愁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