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经纶,万事惭强聒。
时来上青冥,俯仰但一节。
危言回丘山,声利尽毫末。
由来治乱体,宿昔心已达。
肯随俗好恶,议论轻自决。
遗风何寥寥,梦寐待豪杰。
天书下东南,趣召赴严阙。
长材晦朝伦,高行隐家闼。
新除酬问望,宿蕴行施设。
念吾非忘形,此理未易说。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送孙叔康赴御史府》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人喜欢经营治理,万事都显得羞愧无力。
时机到来上升天空,仰视或俯视只有一节。
危言回响在丘山之间,声利只剩下微不足道的细节。
从古至今,治乱的规律已经洞悉,心中早已明白。
愿意追随俗世的好恶,议论轻率地自行决定。
留下的风尘寥寥,希望在梦中等待着豪杰的出现。
天书下降在东南地方,召唤着前去严谨宫阙的人。
才华潜藏,早已隐退于家门之内。
新的职务带来赏赐和咨询,旧的经验施展和布置。
思念自己并不忘失去的形象,这个道理并不容易解释清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王安石对传统治理的反思和对新体制的期望。诗人通过对古人喜欢经营治理的描述,暗示了自己对治理事务的看法,并以此来映射当时的时代背景。他认为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对各种事物束手无策。然而,他又表达了对新政府的希望和支持,希望通过新的职务和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社会作出贡献。
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青冥、丘山、天书等,以增强诗词的意境和表达力。通过对古人和现状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和期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治理事务的思考和主张。
整首诗词抒发了王安石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和对个人作用的思考,既有对传统治理方式的批判,又有对新政府的期望。这首诗词在王安石治理改革思想的背景下,展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郪道鸣弦去,容台抱蕝初。法沙开祖帐,冰雪映征车。久待连城价,谁腾一鹗书。君王览豪俊,应复召严徐。
海上神仙馆,天边处士星。卧云歌酒德,对雨著茶经。石洞龙嘘气,松巢鹤坠翎。都将金玉句,一一写空青。
宝筵延厚命,供帐序群公。形胜宜春接,威仪建礼同。晞阳人似露,解愠物从风。朝庆千龄始,年华二月中。辉光遍草木,和气发丝桐。岁岁无为化,宁知乐九功。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