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政从来到处宽,民心欢喜吏心寒。
醉翁亭畔霜初肃,酿酒泉边菊未乾。
紫绶绣衣催传送,黄童白叟挽车看。
今君已是滁阳守,父老犹称魏长官。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魏滁洲》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这首诗以送别魏滁洲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对魏滁洲官员的赞美和送别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惠政从来到处宽,民心欢喜吏心寒。
这里描绘了魏滁洲的官员所实行的惠政广泛而受人欢迎,民众对他们表示喜悦,而其他官员则感到惶恐和寒心。
醉翁亭畔霜初肃,酿酒泉边菊未乾。
描写了送别时的景象,秋天的霜意初显,醉翁亭旁的景色显得清冷肃杀,而泉边的菊花还未完全开放。
紫绶绣衣催传送,黄童白叟挽车看。
送别者身穿紫绶绣衣,催促着送行的准备工作。黄童和白叟在路旁挽着马车,注视着送行的人。
今君已是滁阳守,父老犹称魏长官。
表达了魏滁洲的官员已经调任到滁阳担任守臣的情况。即使离开了滁州,老百姓仍然称呼他们为魏长官,对他们怀有敬意。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送别的场景,通过对魏滁洲官员的称赞和民众的喜爱,展现了他们在任职期间所实行的惠政和为政的正直。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官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离别的感慨。同时,诗中也折射出了王洋对政治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以民为本,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南国松楸旧,东湖水石凉。
人物今能几,公才谁不如。时情容见嫉,天意亦成虚。千载格心学,平生流涕书。一言终不吐,寒日闭幽墟。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万仞崖头自放身,始知花发不干春。更从个裹寻枝叶,笑倒当年树下人。
四山昏昏如泼墨,行人对面不相觌。凄乎太阴布肃杀,暗然混沌未开辟。千丈拿空蛰龙起,一声破柱春雷疾。我疑人间瓠子决,或是天上银河溢。异哉烟霏变态中,山川墟市明历历。茅寮竹寺互掩映,疏舂残磬渺愁寂。叟提鱼出寒裂面,童叱牛归泥没膝。羊肠峻坂去天尺,驴饥仆瘦行安适。
燕子芹干,龙孙箨老,绿阴深锁林塘。午风庭院,人试薄罗裳。数尽落红飞絮,摘青梅、煮酒初尝。重门静,一帘疏雨,消尽水沈香。把当年团扇,恩情犹在,未是相忘。笑衰公鬓发,早已苍苍。说与乘鸾彩女,看世间、多少炎凉。都休怨,百年一梦,且共醉霞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