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隠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送文光师游天台》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姥山深摇锡杖,
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
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
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
莫恨此方行脚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文光师游天台的情景。诗人描述了天姥山的景色,山深处摇动着僧人手中的锡杖,野花盛开,春天的翠绿色与花朵的繁茂交相辉映。诗人经过松门,穿过水流,数不清的次数,看着石壁上的霞光渐渐消失。他闲适地躲避着鸟儿的啼鸣,欣赏着这美景,突然听到有人的足迹声,于是他自然而然地留下了这首诗。诗人提到自己曾游览过秦中和河朔地区,所以他告诫文光师不要因为旅途耽搁而感到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天姥山的景色,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诗人通过描写山深处摇动的锡杖、野花的繁茂和石壁上的霞光,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环境中。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旅途的理解和宽容。诗人的心境在诗中得到了表达,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祝福。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线索,通过描写细腻的细节,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乐水频频到,寻花特特来。余春初自媚,清赏未能回。雨裹仙苞重,风扶秀脸开。宝刀移造化,单叶变楼台。
月影黄昏后,诗天眼界宽。野香寻得见,石背一枝兰。
雨声才歇雪漫漫,深恐梅花不耐寒。破晓踏泥来问讯,细看枝上喜平安。
近山如城人可住,远山如屏带烟雾。天际孤舟何处来,云中指点津头树。客至桃源花正春,回首空嗟相见莫。苍壁丹厓几万寻,飞鸟回旋不知路。路逢樵者问山名,山深只为无名故。中有青莲今古青,时向幽人一披露。冯生学画举业余,胸中尘土先扫除。清秋此幅展向我,请我茅笔纵横书。
月华明洁好霜天,遥指层城几暮烟。妙意此时谁与寄,美人湘水隔娟娟。
顶覆白雪,眼横碧波。清霜濡斗柄,古壁挂龙梭。少林之华未老,曹溪之镜非磨。所得几何,家传不多。饱谙云水三条篾,钓尽江湖一片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