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山螺水爱其英,属者分之在少生。
不啻海涵胸次大,犹贤泉涌笔端清。
百年事已余长虑,千古功犹欠大成。
归觅知音振贫{左卒右页},重来参我勘希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夏国宝》是宋代诗人曾丰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夏国宝的赞美和送别之情,并展示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的期望和对知音的渴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螺山螺水爱其英,
属者分之在少生。
不啻海涵胸次大,
犹贤泉涌笔端清。
百年事已余长虑,
千古功犹欠大成。
归觅知音振贫,
重来参我勘希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夏国宝为送别对象,表达了诗人对夏国宝的赞美和祝愿。诗人赞美夏国宝的才华出众,将其比喻为螺山和螺水中的明珠,属者(指夏国宝)在年少时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夏国宝的胸怀广阔,如同海洋般容纳万物,而他的才华则像清泉一样源源不断,写作的文字清新流畅。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期望。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对于未来的成就已经有所忧虑。他认为自己在千古中留下的功业仍然不足以称道。他希望能够回到贫寒的家乡,寻找知音,再次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期能够参与进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提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夏国宝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自省和对创作的追求。通过送别夏国宝,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并希望能够找到知音,继续努力创作,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
莫向天涯说故乡,人身不似雁随阳。黄花满手空佳节,千里有怀如雨肠。为许功名酬圣代,不须愁绪付瑶觞。男儿不是闺中物,生则桑弧射四方。
桃李漫山等俗流,诸杨汝是荔支俦。当时若贡长生殿,又得真妃笑点头。
方广即真华藏界,自他不隔一毫端。庞眉大士常相见,猛雨豪风漫作难。
单罗初试怯春风,金鸭香销翠被空。江燕低翻三寸黑,海棠微褪一分红。酒因睡浅酲难解,诗为愁多句未工。晴日渐长儿女懒,秋千闲在曲阑东。
枝封苍藓澹花疎,一种风流高更孤。试问约斋三百树,林中还有此枝无。
堂堂七尺,懔一时人物,孤映三蜀。闲雅风流豪醉后,犹有临邛遗俗。十载虞庠,一官楚塞,雅操凌寒玉。江山千里,惠然来慰幽独。落笔妙语如神,两章入手,不觉珠盈掬。从此西归荣耀处,宁假华旌高纛。乐府新声,郢都余唱,应纪阳春曲。老夫一醉,故人高义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