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南幽谷抱山斜,我凿清泉子种花。
故事已传遗老说,世人今作画图夸。
金闺引籍子方壮,白发盈簪我可嗟。
试问弦歌为县政,何如◇俎乐无涯。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送谢中舍二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滁南幽谷的景色,以及作者在那里凿井种花的故事。诗中还提到了这个故事已经传给了遗老,而现在世人则以画图夸耀这个故事。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对金闺引籍子方壮的羡慕,以及对自己白发盈簪的感慨。最后,作者询问弦歌是否能成为县政,以及与俎乐相比如何。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滁南幽谷抱山斜,
我凿清泉子种花。
故事已传遗老说,
世人今作画图夸。
金闺引籍子方壮,
白发盈簪我可嗟。
试问弦歌为县政,
何如◇俎乐无涯。
这首诗通过描绘滁南幽谷的山水景色,展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作者在幽谷中凿井种花,表达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提到这个故事已经传给了遗老,而世人则以画图夸耀这个故事,显示了作者对自己的创作和努力的自豪感。
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作者对金闺引籍子方壮的羡慕之情,金闺引籍子是指古代宫廷中的美女,而子方壮则指年轻有为的男子。作者自称白发盈簪,表达了对自己年老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最后,作者询问弦歌是否能成为县政,以及与俎乐相比如何,表达了对政治和艺术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价值观。
圣学家傅自有师,更罗英俊侍经帷。治功尚论唐虞际,政体宁甘汉晋卑。猥向梁园陪末坐,敢凭尧历记佳期。羞囊已辨诗千首,准拟年年荐寿卮。
丈人居水南,未省价高索。平生丘壑事,长啸天宇窄。舍榜五株柳,宛是陶家宅。舍南数亩园,似与人境隔。方须漉酒巾,渐喜扶老策。以兹不愿仕,偶然似彭泽。青松手所种,抚之无愧色。都忘岁月徂,不受霜霰迫。是身等浮云,术也可不择。持此百年间,常恐中道画。旷哉遗世情,遇我
别访难遽了,不知寒夜长。回灯撤杯案,抱被宿船仓。载听远鸡唱,稍分征雁行。临风满掬泪,吹落一襟霜。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壮游几度上南楼,今度重来二十秋。俯仰之间只犹昨,登临何处是无愁。好山常在世青眼,此水如斯人白头。老兴未阑明月上,归欤笠泽有扁舟。
旋插杉枝蔽晓曦,缓摇轻箑自融怡。调琴不用求成曲,得句何须凑作诗。无复趋炎同褦襶,但能寻睡学希夷。太仓日食五升米,老矣不嫌人更嗤。